
新加坡最大的私人医疗提供商IHH医疗保健集团,旗下运营著四家私人医院。截至去年年底,外籍患者在该集团的病患总数中占比下降至15%,较2019年的20%有所减少。
新加坡医疗体验遭遇挑战:等待漫长、费用高昂,外籍患者纷纷转向他国
不只是新加坡本地居民感到不便,外籍病患在新加坡也遭遇类似困境,导致他们渐渐减少来新加坡就医。
在新冠疫情前,新加坡作为医疗旅游热点,每年吸引约几十万外籍患者前来。这些患者大多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印度、越南及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并且在新加坡的私人医疗机构接受各类专业治疗,包括体检、内窥镜检查、器官移植和心脏手术。
随着新加坡边境管控措施的放宽,医疗旅游曾有所回暖,然而,《海峡时报》采访的一些私人医疗提供商表示,近期前来新加坡进行体检和内窥镜检查的外籍患者数量急剧下降,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分流了大量原本属于新加坡的医疗业务。
医疗这块蛋糕该怎么切呢?

图源:雅虎
新加坡医疗集团癌症中心的医务总监兼肿瘤内科专家黄醒荣指出,医疗费用上升是导致外籍患者数量下降的关键因素,他表示:“新加坡医疗保健成本的持续通胀可能导致医疗服务的价格对于区域内的外籍患者来说变得难以承受。” 此外,黄醒荣提到,新加坡医疗系统在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其服务能力受限,导致候诊时间拉长,进而影响了医疗体系对外籍患者突发需求的有效应对。 在2月的业绩发布会上,莱佛士医疗集团执行主席吕俊旸医生透露,针对外籍患者减少的情况,集团计划在区域内拓展业务,得到了公共卫生专家、副教授林方源的认可。 林方原强调,随着区域经济的增长和患者期望值的提升,医疗旅游市场有望进一步增长;尤其是马来西亚近年来迅速崛起,现已与新加坡和泰国并肩成为医疗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面对这种挑战,新加坡这样应对
首先,为了促进医疗游客的回归,新加坡部分私人医疗机构已推出个性化服务,包括配备能熟练使用越南语和印尼语的接待专员,并支持微信与联通信用卡等国际支付和通讯手段。
其次,许多外籍患者选择来新加坡接受他们本国无法开展的复杂手术,比如干细胞移植、肝肾功能移植和高风险癌症治疗。以质子治疗为例,这种先进的癌症治疗方法在IHH医疗集团中,有一半的患者是外籍人士,与传统的放疗相比,质子治疗能更精确地消灭癌细胞,同时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害,从而降低副作用。
新加坡高新医学研究所的控股创始人郑师湛医生提到,在该研究所接受质子治疗的外籍患者通常需要在新加坡停留两个月,完成至少30次治疗,每次治疗费用大约3000新元,是传统放疗成本的两倍。
最后,这类高端治疗有可能成为新加坡医疗旅游业的一个增长点,然而对于医疗从业者,在追求外籍患者的同时,不应忽视本地患者的需求。
医疗旅游确实为新加坡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和就业机会,但如果过度侧重于医疗旅游,可能会导致本地患者无法获得必要的治疗,给医疗系统带来压力,行业参与者必须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