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最大的私人醫療提供商IHH醫療保健集團,旗下運營著四家私人醫院。截至去年年底,外籍患者在該集團的病患總數中占比下降至15%,較2019年的20%有所減少。
新加坡醫療體驗遭遇挑戰:等待漫長、費用高昂,外籍患者紛紛轉向他國
不只是新加坡本地居民感到不便,外籍病患在新加坡也遭遇類似困境,導致他們漸漸減少來新加坡就醫。
在新冠疫情前,新加坡作為醫療旅遊熱點,每年吸引約幾十萬外籍患者前來。這些患者大多來自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印度、越南及寮國等東南亞國家,並且在新加坡的私人醫療機構接受各類專業治療,包括體檢、內窺鏡檢查、器官移植和心臟手術。
隨著新加坡邊境管控措施的放寬,醫療旅遊曾有所回暖,然而,《海峽時報》採訪的一些私人醫療提供商表示,近期前來新加坡進行體檢和內窺鏡檢查的外籍患者數量急劇下降,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地分流了大量原本屬於新加坡的醫療業務。
醫療這塊蛋糕該怎麼切呢?

圖源:雅虎
新加坡醫療集團癌症中心的醫務總監兼腫瘤內科專家黃醒榮指出,醫療費用上升是導致外籍患者數量下降的關鍵因素,他表示:「新加坡醫療保健成本的持續通脹可能導致醫療服務的價格對於區域內的外籍患者來說變得難以承受。」 此外,黃醒榮提到,新加坡醫療系統在人力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其服務能力受限,導致候診時間拉長,進而影響了醫療體系對外籍患者突發需求的有效應對。 在2月的業績發布會上,萊佛士醫療集團執行主席呂俊暘醫生透露,針對外籍患者減少的情況,集團計劃在區域內拓展業務,得到了公共衛生專家、副教授林方源的認可。 林方原強調,隨著區域經濟的增長和患者期望值的提升,醫療旅遊市場有望進一步增長;尤其是馬來西亞近年來迅速崛起,現已與新加坡和泰國並肩成為醫療旅遊的熱門目的地。 面對這種挑戰,新加坡這樣應對
首先,為了促進醫療遊客的回歸,新加坡部分私人醫療機構已推出個性化服務,包括配備能熟練使用越南語和印尼語的接待專員,並支持微信與聯通信用卡等國際支付和通訊手段。
其次,許多外籍患者選擇來新加坡接受他們本國無法開展的複雜手術,比如幹細胞移植、肝腎功能移植和高風險癌症治療。以質子治療為例,這種先進的癌症治療方法在IHH醫療集團中,有一半的患者是外籍人士,與傳統的放療相比,質子治療能更精確地消滅癌細胞,同時減少對健康細胞的損害,從而降低副作用。
新加坡高新醫學研究所的控股創始人鄭師湛醫生提到,在該研究所接受質子治療的外籍患者通常需要在新加坡停留兩個月,完成至少30次治療,每次治療費用大約3000新元,是傳統放療成本的兩倍。
最後,這類高端治療有可能成為新加坡醫療旅遊業的一個增長點,然而對於醫療從業者,在追求外籍患者的同時,不應忽視本地患者的需求。
醫療旅遊確實為新加坡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和就業機會,但如果過度側重於醫療旅遊,可能會導致本地患者無法獲得必要的治療,給醫療系統帶來壓力,行業參與者必須找到適當的平衡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