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出海”战略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外贸质升量稳,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备受关注,各类企业纷纷通过海外投资布局全球市场。
特别是在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越日本,登顶全球第一,这无疑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所取得的一项傲人成绩,然而地缘政治变化、逆全球化趋势以及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等问题,给中国企业出海带来了诸多挑战。

本文将回顾中国企业出海的历史,剖析现状,探讨出海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
从粗放到理性:中国企业出海的两次跨越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前,海外投资主要是少数国企的“专利”,例如,中石油、中石化在智利、委内瑞拉等国家收购油田进行开采,而民企对外投资、建厂的情况较少。
// 加入WTO之后:规模化出海,民企崭露头角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真正开始了规模化的出海浪潮。这一时期,民企开始崭露头角,积极投身海外市场。2008年以后,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国企、民企、大中小企业纷纷出海,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增长迅猛,中国的产品迅速占领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很多企业为了避免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到其他国家进行实业投资,在当地建厂、生产产品。
// “一带一路”启动:国企主导,规划性增强
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启动,中国企业的出海格局发生新变化。国企成为出海的主力,对外投资更具规划性和针对性。例如,中远、招商、华润等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了众多港口、公路、铁路项目。
民企出海的转型之路:从实业投资到财务投资
在出海初期,中国民企主要以实业投资为主,然而,这一时期的投资往往缺乏深思熟虑,忽视了经济效益和市场的基本规则。例如,一些企业在没有充分考虑的情况下,投入巨资购买外国足球俱乐部和标志性建筑,这些行为成为了后来的教训。市场的自然规律最终证明了这种做法的不可持续性,导致一些曾经辉煌的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有些甚至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如今,越来越多的民企变得更加审慎,开始从实业投资转向财务投资,这种转变源于民营企业家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吸取的教训。通过股票、债券、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等金融工具进行投资。他们将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工作委托给当地的专业团队,有效规避了文化差异和法律争议所带来的风险。这种做法体现了企业家对自身资产的高度负责态度,以及对投资活动的精细化管理。
挑战:加强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历史研究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对当地文化、历史和宗教的缺乏了解,与欧美跨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这方面遇到的阻力较大。
在历史的长河中,欧美国家凭借基督教文化的传播和海外殖民扩张,积累了丰富的海外贸易和投资经验。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西方商人不仅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还在海外建立了长期的定居点和企业。
相比之下,中国虽有两千年的对外贸易历史,但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商人往往重视归根回乡,而非在海外长期定居和投资。直到21世纪初,中国才开始大规模的对外投资,这一进程与西方国家相比显得较晚,经验也相对不足。
这种差异导致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面临诸多挑战,缺乏对目标国家经济、文化和历史的深入了解,往往会影响投资的成效。因此,加强对外国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成功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学术界的任务,也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的民营企业面临着国内市场的多重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企业家将商业视野扩展到国际市场。因此,中国顶尖的民营企业不断增强其在海外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机遇。
机遇:民营企业家全球视野不断提升,在新兴市场投资需谨慎
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企业在寻找投资机会时,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中东、非洲、中欧、东欧和拉美等新兴市场。虽然这些地区政治环境可能不如老牌发达国家稳定,但它们对中国资本的开放态度,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投资机遇。
然而,这些机遇也伴随着风险。在法治不健全、政治动荡的地区投资,要求中国企业必须更加关注海外资产的安全和稳定。历史上曾有外国资产被没收的先例,提醒著企业必须超越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建立更全面的风险管理策略。

面对未来可能加剧的世界动荡,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需要在海外投资时更为谨慎。虽然中国企业在国际投资方面的经验相对有限,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为其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这些优势使得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愿意接受中国的投资,并期待从中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知识的转移。
尽管如此,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也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在一些国家,即便政府层面与中国关系良好,民间对中国的负面看法仍可能成为障碍。这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也是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企业相对较少面临的挑战。因此,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也需要深入了解和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以确保投资的成功和长远发展。
逆全球化进程,企业出海是必然潮流
近两年的经济走势表明,全球经济下行可能是一个长期现象,而逆全球化趋势正在成为新常态。
假设今年11月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可以预见的是,逆全球化的浪潮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贸易战的风险也将重新浮现。这可能导致国家间形成类似冷战时期的阵营分化,中国与某些西方国家的关系可能会变得更加紧张。

在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尽管全球贸易总量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各阵营内部的贸易依赖度却有可能增加。例如,去年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额增长超过80%,而西方国家与越南、墨西哥、柬埔寨、泰国、印度等国的贸易也在增长。这表明,尽管逆全球化趋势可能在未来10到20年内加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没有海外发展的机会。
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仍然是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其次,如阿根廷、智利、沙特阿拉伯、印尼等中立国家,仍然愿意与中国企业合作。然而,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必须密切关注政治局势。随着中国国内经济增长的压力加大,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应更加积极地“走出去”,通过海外资产配置来增强企业的稳健性,平衡国内外市场的收益和利润。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企业应继续深化改革,坚持市场化原则,加强全球视野,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迈向国际市场的星辰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