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的「出海」戰略已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推動外貿質升量穩,支持企業開拓多元化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的出海之路備受關注,各類企業紛紛通過海外投資布局全球市場。
特別是在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首次超越日本,登頂全球第一,這無疑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所取得的一項傲人成績,然而地緣政治變化、逆全球化趨勢以及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等問題,給中國企業出海帶來了諸多挑戰。

本文將回顧中國企業出海的歷史,剖析現狀,探討出海過程中的挑戰與機遇。
從粗放到理性:中國企業出海的兩次跨越
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前,海外投資主要是少數國企的「專利」,例如,中石油、中石化在智利、委內瑞拉等國家收購油田進行開採,而民企對外投資、建廠的情況較少。
// 加入WTO之後:規模化出海,民企嶄露頭角
2001年,中國加入WTO,中國企業真正開始了規模化的出海浪潮。這一時期,民企開始嶄露頭角,積極投身海外市場。2008年以後,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規模迅速擴大,國企、民企、大中小企業紛紛出海,中國的出口貿易額增長迅猛,中國的產品迅速占領了歐美已開發國家的市場,很多企業為了避免貿易保護主義,開始到其他國家進行實業投資,在當地建廠、生產產品。
// 「一帶一路」啟動:國企主導,規劃性增強
2015年,「一帶一路」倡議正式啟動,中國企業的出海格局發生新變化。國企成為出海的主力,對外投資更具規劃性和針對性。例如,中遠、招商、華潤等公司在「一帶一路」沿線投資了眾多港口、公路、鐵路項目。
民企出海的轉型之路:從實業投資到財務投資
在出海初期,中國民企主要以實業投資為主,然而,這一時期的投資往往缺乏深思熟慮,忽視了經濟效益和市場的基本規則。例如,一些企業在沒有充分考慮的情況下,投入巨資購買外國足球俱樂部和標誌性建築,這些行為成為了後來的教訓。市場的自然規律最終證明了這種做法的不可持續性,導致一些曾經輝煌的企業陷入了經營困境,有些甚至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如今,越來越多的民企變得更加審慎,開始從實業投資轉向財務投資,這種轉變源於民營企業家在海外投資過程中吸取的教訓。通過股票、債券、風險投資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等金融工具進行投資。他們將企業的日常管理和運營工作委託給當地的專業團隊,有效規避了文化差異和法律爭議所帶來的風險。這種做法體現了企業家對自身資產的高度負責態度,以及對投資活動的精細化管理。
挑戰:加強對其他國家的文化、歷史研究
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對當地文化、歷史和宗教的缺乏了解,與歐美跨國企業相比,中國企業在這方面遇到的阻力較大。
在歷史的長河中,歐美國家憑藉基督教文化的傳播和海外殖民擴張,積累了豐富的海外貿易和投資經驗。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來,西方商人不僅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貿易,還在海外建立了長期的定居點和企業。
相比之下,中國雖有兩千年的對外貿易歷史,但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商人往往重視歸根回鄉,而非在海外長期定居和投資。直到21世紀初,中國才開始大規模的對外投資,這一進程與西方國家相比顯得較晚,經驗也相對不足。
這種差異導致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時面臨諸多挑戰,缺乏對目標國家經濟、文化和歷史的深入了解,往往會影響投資的成效。因此,加強對外國文化和歷史的研究,對於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成功至關重要,這不僅是學術界的任務,也是政府部門和企業應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中國的民營企業面臨著國內市場的多重壓力,這種壓力促使企業家將商業視野擴展到國際市場。因此,中國頂尖的民營企業不斷增強其在海外的投資力度,尤其是在東南亞、中東和非洲等地區。這些地區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新的增長機遇。
機遇:民營企業家全球視野不斷提升,在新興市場投資需謹慎
隨著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中國企業在尋找投資機會時,越來越多地將目光投向中東、非洲、中歐、東歐和拉美等新興市場。雖然這些地區政治環境可能不如老牌已開發國家穩定,但它們對中國資本的開放態度,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寶貴的投資機遇。
然而,這些機遇也伴隨著風險。在法治不健全、政治動盪的地區投資,要求中國企業必須更加關注海外資產的安全和穩定。歷史上曾有外國資產被沒收的先例,提醒著企業必須超越與當地政府的關係,建立更全面的風險管理策略。

面對未來可能加劇的世界動盪,中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需要在海外投資時更為謹慎。雖然中國企業在國際投資方面的經驗相對有限,但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背景,為其產品、技術和管理經驗提供了強大的支撐。這些優勢使得許多新興市場國家願意接受中國的投資,並期待從中獲得資金、技術和管理知識的轉移。
儘管如此,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時也面臨著獨特的挑戰。在一些國家,即便政府層面與中國關係良好,民間對中國的負面看法仍可能成為障礙。這是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也是歐美、日本、韓國等國家的企業相對較少面臨的挑戰。因此,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同時,也需要深入了解和適應目標市場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以確保投資的成功和長遠發展。
逆全球化進程,企業出海是必然潮流
近兩年的經濟走勢表明,全球經濟下行可能是一個長期現象,而逆全球化趨勢正在成為新常態。
假設今年11月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可以預見的是,逆全球化的浪潮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貿易戰的風險也將重新浮現。這可能導致國家間形成類似冷戰時期的陣營分化,中國與某些西方國家的關係可能會變得更加緊張。

在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儘管全球貿易總量可能會有所下降,但各陣營內部的貿易依賴度卻有可能增加。例如,去年中國與俄羅斯的貿易額增長超過80%,而西方國家與越南、墨西哥、柬埔寨、泰國、印度等國的貿易也在增長。這表明,儘管逆全球化趨勢可能在未來10到20年內加強,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企業沒有海外發展的機會。
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國家仍然是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其次,如阿根廷、智利、沙烏地阿拉伯、印尼等中立國家,仍然願意與中國企業合作。然而,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時必須密切關注政治局勢。隨著中國國內經濟增長的壓力加大,中國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應更加積極地「走出去」,通過海外資產配置來增強企業的穩健性,平衡國內外市場的收益和利潤。
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企業應繼續深化改革,堅持市場化原則,加強全球視野,以更加穩健的步伐,邁向國際市場的星辰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