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税上涨、生活成本上涨、学费上涨,我劝你别来新加坡。”
刚跨进2024年没几天,生活在坡坡的居民们发现身边所有的东西都开始涨价。

· 消费税上涨1%到了9%
· 国际邮费上涨了0.05新币
· 水价上涨,每立方米调高2角钱,明年甚至还要再调高3角钱
· 个人所得税涨至最高24%
· 房产税涨至最高36%
· 打车的费用将收取分级式平台费和交易费(车资18新收取0.76新的平台费。用无现金支付的乘客还须支付1.9%外加0.24新交易费)
· 电费和煤气费上涨(电费每千瓦时上涨1.19分平均上调4.1%至29.89分)
· 学费上涨,还要连涨三年(公民学费保持不变,永久居民每月学费上涨25元至60元不等,外籍学生学费则有25元至140元不等的涨幅)

从各个层面都在上涨的新加坡,开始被各种帖子劝退。
“钱没带够…新加坡正在劝退一大波中国中产!”
“新加坡低龄留学正在劝退普通中产”
“新加坡正劝退一大波中国人”
“最后悔的事就是移民新加坡”
诸如此类的帖子在网上开始他们的表演,从生活成本上涨这个现象判断新加坡已经不再适合外国家庭来留学。而这单一的角度,片面的分析会影响那些正在准备留学家庭的分析和判断。
生活成本的上涨并不是只是发生在新加坡,通货膨胀是全球性问题。每个国家都在面临通货膨胀。
就拿香港举例,最近很多去香港玩回来的家长都反映,在香港花钱跟呼吸一样简单。两颗丸子和一个芋圆的甜品,最后买单要120港币;点一份薯条要60港币;一个烤红薯也要60港币;坐了两天的地铁花了200多港币;麦当劳全线产品,还要平均涨价2.6%。

上海和香港差不多,它的物价也是让人感到离谱的存在,常常被人吐槽。
“5块钱一根的辣条”
“5块钱一个手指甲盖大的可颂”
“面包店平均60元起步的面包”

这让不少网友都说,上海是有自己的货币体系吧。
生活成本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丰俭由人。自己买菜做饭和天天去餐馆吃,花销肯定是不一样的。
而且,出国留学,计算生活成本只能算是消息整合中的其中一项。还有学费、学校、签证、语言能力、文化适应、留学回国规划、职业发展、个人成长、个人安全、心理健康等项需要考虑。
我们并不能只单纯地看一项指标,而是要综合考虑,进行整体分析。生活成本上涨之后,留学的附加值和性价比是不是值得你付出,毕业后的你能否从出国留学中获得和付出同等的回报。
总之,留学是一件长期而重大的事,不是一两年的事情,而是十几年的事情。想要出国留学,自己就要做足长期规划,想得全面一些,并且想得长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