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稅上漲、生活成本上漲、學費上漲,我勸你別來新加坡。」
剛跨進2024年沒幾天,生活在坡坡的居民們發現身邊所有的東西都開始漲價。

· 消費稅上漲1%到了9%
· 國際郵費上漲了0.05新幣
· 水價上漲,每立方米調高2角錢,明年甚至還要再調高3角錢
· 個人所得稅漲至最高24%
· 房產稅漲至最高36%
· 打車的費用將收取分級式平台費和交易費(車資18新收取0.76新的平台費。用無現金支付的乘客還須支付1.9%外加0.24新交易費)
· 電費和煤氣費上漲(電費每千瓦時上漲1.19分平均上調4.1%至29.89分)
· 學費上漲,還要連漲三年(公民學費保持不變,永久居民每月學費上漲25元至60元不等,外籍學生學費則有25元至140元不等的漲幅)

從各個層面都在上漲的新加坡,開始被各種帖子勸退。
「錢沒帶夠…新加坡正在勸退一大波中國中產!」
「新加坡低齡留學正在勸退普通中產」
「新加坡正勸退一大波中國人」
「最後悔的事就是移民新加坡」
諸如此類的帖子在網上開始他們的表演,從生活成本上漲這個現象判斷新加坡已經不再適合外國家庭來留學。而這單一的角度,片面的分析會影響那些正在準備留學家庭的分析和判斷。
生活成本的上漲並不是只是發生在新加坡,通貨膨脹是全球性問題。每個國家都在面臨通貨膨脹。
就拿香港舉例,最近很多去香港玩回來的家長都反映,在香港花錢跟呼吸一樣簡單。兩顆丸子和一個芋圓的甜品,最後買單要120港幣;點一份薯條要60港幣;一個烤紅薯也要60港幣;坐了兩天的地鐵花了200多港幣;麥當勞全線產品,還要平均漲價2.6%。

上海和香港差不多,它的物價也是讓人感到離譜的存在,常常被人吐槽。
「5塊錢一根的辣條」
「5塊錢一個手指甲蓋大的可頌」
「麵包店平均60元起步的麵包」

這讓不少網友都說,上海是有自己的貨幣體系吧。
生活成本這個東西本身就是豐儉由人。自己買菜做飯和天天去餐館吃,花銷肯定是不一樣的。
而且,出國留學,計算生活成本只能算是消息整合中的其中一項。還有學費、學校、簽證、語言能力、文化適應、留學回國規劃、職業發展、個人成長、個人安全、心理健康等項需要考慮。
我們並不能只單純地看一項指標,而是要綜合考慮,進行整體分析。生活成本上漲之後,留學的附加值和性價比是不是值得你付出,畢業後的你能否從出國留學中獲得和付出同等的回報。
總之,留學是一件長期而重大的事,不是一兩年的事情,而是十幾年的事情。想要出國留學,自己就要做足長期規劃,想得全面一些,並且想得長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