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蔓延,何时才是终点?
疫情蔓延至今,成为全人类的灾难。疫区不断转移,北纬40°“一线沦陷”,六大洲全部失守。

比起疫情,各国面临的国内局势更加让人忧心。
新加坡两位数激增,感染社群此起彼伏、周围邻国输入性危机四伏;
意大利全面封国,媒体走漏消息后民众连夜出逃,现场有人惊呼“人间炼狱不过如此”。
美国局势不安,股市“史诗级”大跳水,至少10个大洲进入紧急状态……
世卫(WHO)总干事指出,“如此之多的人和国家,如此之快的地受到影响,这无疑是令人不安的。全球大流行病的(pandemic)的威胁已变成现实。”

新加坡三日两位增长
防疫争议升级
新加坡防疫至今,在治愈率和病例追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在大家以为疫情控制得当后,新冠病毒再杀一记回马枪。
裕廊战备军协俱乐部私人宴会感染群在出现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截止到昨晚,共累计确诊36人,最小的才5岁,成为新加坡最大的感染社群。

直接引爆疫情的是600人共同参加晚宴,目前还有多少潜在病例隐藏其中,我们还不得而知。
国内人传人现象此起彼伏,境外的输入性病例也是蠢蠢欲动。
原有的入境管制已经不适用现在的全球蔓延状态,新加坡在入境“黑名单”上,在中国之后,再把疫情最为严重的意大利北部、伊朗和韩国也列入。
(相关连结:确诊112例!新加坡海关限制再升级,全岛570万人受影响~)

而潜在病例又岂会被国籍限制,土耳其航班上一名乘客被确诊。在防止境外输入的工作上,远虑防不胜防,近忧更是“虎视眈眈”。
(相关连结:紧急!一抵达新加坡航班惊现确诊病例,全岛寻找同机200余人!)

本月初,从印尼入境的一位老者被确诊,马来西亚一天暴增28人、印尼确诊4例、泰国沦陷……这都给新加坡防止境外输入性防疫工作增加了挑战。
(相关连结:新加坡首例印尼输入性确诊病例!进一步收紧海关政策引热议~)

更让大家担忧的是,国内民众普遍放松了防疫戒备。
部长组织200人聚餐为“防疫”工作加油
(相关连结:新增12例,新加坡200人聚餐为抗疫!李显龙呼吁民众对社会负责~):

遭大马和泰国停靠、载有64名意大利人的游轮在今日停靠新加坡,穿上2000人陆陆续续下了船……

这些现象,都让新加坡防疫措施备受争议。放眼国际,更是一片混沌河乱象。
意大利全面封国
民众连夜逃窜、囚犯越狱
作为欧洲疫情最严重的意大利,疫情逐渐处于失控状态。
截止到本月9日18时,意大利累计是确诊9172人,死亡高达463人。不到一周,疫情就已经深度蔓延到意大利北部各区。橙色区域的背后,是数万条鲜活的生命。

面对陡增的数据,意大利总理孔特在3月8日凌晨紧急签署文件:北部14个大区实行最严禁令,将1600万居民强制隔离。

由于媒体泄露全面封国的消息,城内的民众慌不择路,连夜四散奔逃。一个英国记者形容:“打仗时都没见意大利人这么慌。”

形势堪比但当天被挤的像是国内春运一样。

自由人往国外跑,囚犯也趁机发动暴乱。
3月7日起,意大利包括那不勒斯,萨勒诺等近10个城市,因疫情爆发了监狱暴乱。

截到9日上午,共有50名囚犯在骚乱中逃出意大南部的福贾监狱,另有20人在逃。
各地监狱暴动已造成7名囚犯死亡,有人死于服用过量精神药物,有人因火灾烟雾窒息死亡。

监狱外,囚犯的家属们也聚众闹事,不满国家为了预防新冠禁止探视的政策。

自由高于一切的意大利人,把新冠病毒当流感:

把停课当成户外活动:

把病毒当成节日限定版的吉祥物:

直接把自己送进医院,把2万名医护人员招募进来陪他们在医院度日,把当地的医疗系统直接压到崩盘:普通床位告急,重症监护室急缺。

美国局势吃紧 政坛不一、美股暴跌
美国在疫情强烈的攻势面前,也败下阵来。
引发关注的“至尊公主号”,已确诊21人;34个州和首都华盛顿特区,至少10个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至少687例确诊,死亡22人,国防部也未能幸免;微软、苹果、亚马逊等美国巨头旗下的10多万员工已经开始在家办公。

民众疯狂囤积物资,超市中的货物被抢购一空……

新冠病毒甚至已经逼近白宫,而官员还在采用鸵鸟政策。
特朗普和彭斯在2月末参加的一场保守联盟会议上,有与会者被确诊感染了新冠肺炎。

活动现场无一人戴口罩,大家围在一起同呼吸、共患难 当被记者问及是否担心自己感染时,特朗普回应:“一点都不担心,我们做的很好”,并强调称:不会取消集会。

在确诊人数突破100人的第二天,美国CDC突然宣布: 停止公布接受新冠病毒检测人数、阴性人数等重要数字,并停止发布各州确诊人数,只用“yes”和“no”来反映该州有无确诊。

意大利封过国后,美国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表示美国也不排除封国的可能性,不过这个提议被特朗普拒绝了。

然而,疫情就像咳嗽是瞒不住的。 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新冠病毒从1月19日开始,在美国已经传播了六周!感染人数可能已经有“小几百人”。

彭斯面对记者提问时也承认了说:我们现在没有足够的检测剂来满足预计未来将产生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