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蔓延,何時才是終點?
疫情蔓延至今,成為全人類的災難。疫區不斷轉移,北緯40°「一線淪陷」,六大洲全部失守。

比起疫情,各國面臨的國內局勢更加讓人憂心。
新加坡兩位數激增,感染社群此起彼伏、周圍鄰國輸入性危機四伏;
義大利全面封國,媒體走漏消息後民眾連夜出逃,現場有人驚呼「人間煉獄不過如此」。
美國局勢不安,股市「史詩級」大跳水,至少10個大洲進入緊急狀態……
世衛(WHO)總幹事指出,「如此之多的人和國家,如此之快的地受到影響,這無疑是令人不安的。全球大流行病的(pandemic)的威脅已變成現實。」

新加坡三日兩位增長
防疫爭議升級
新加坡防疫至今,在治癒率和病例追蹤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然而,在大家以為疫情控制得當後,新冠病毒再殺一記回馬槍。
裕廊戰備軍協俱樂部私人宴會感染群在出現不到一周的時間裡,截止到昨晚,共累計確診36人,最小的才5歲,成為新加坡最大的感染社群。

直接引爆疫情的是600人共同參加晚宴,目前還有多少潛在病例隱藏其中,我們還不得而知。
國內人傳人現象此起彼伏,境外的輸入性病例也是蠢蠢欲動。
原有的入境管制已經不適用現在的全球蔓延狀態,新加坡在入境「黑名單」上,在中國之後,再把疫情最為嚴重的義大利北部、伊朗和韓國也列入。
(相關連結:確診112例!新加坡海關限制再升級,全島570萬人受影響~)

而潛在病例又豈會被國籍限制,土耳其航班上一名乘客被確診。在防止境外輸入的工作上,遠慮防不勝防,近憂更是「虎視眈眈」。
(相關連結:緊急!一抵達新加坡航班驚現確診病例,全島尋找同機200餘人!)

本月初,從印尼入境的一位老者被確診,馬來西亞一天暴增28人、印尼確診4例、泰國淪陷……這都給新加坡防止境外輸入性防疫工作增加了挑戰。
(相關連結:新加坡首例印尼輸入性確診病例!進一步收緊海關政策引熱議~)

更讓大家擔憂的是,國內民眾普遍放鬆了防疫戒備。
部長組織200人聚餐為「防疫」工作加油
(相關連結:新增12例,新加坡200人聚餐為抗疫!李顯龍呼籲民眾對社會負責~):

遭大馬和泰國停靠、載有64名義大利人的遊輪在今日停靠新加坡,穿上2000人陸陸續續下了船……

這些現象,都讓新加坡防疫措施備受爭議。放眼國際,更是一片混沌河亂象。
義大利全面封國
民眾連夜逃竄、囚犯越獄
作為歐洲疫情最嚴重的義大利,疫情逐漸處於失控狀態。
截止到本月9日18時,義大利累計是確診9172人,死亡高達463人。不到一周,疫情就已經深度蔓延到義大利北部各區。橙色區域的背後,是數萬條鮮活的生命。

面對陡增的數據,義大利總理孔特在3月8日凌晨緊急簽署文件:北部14個大區實行最嚴禁令,將1600萬居民強制隔離。

由於媒體泄露全面封國的消息,城內的民眾慌不擇路,連夜四散奔逃。一個英國記者形容:「打仗時都沒見義大利人這麼慌。」

形勢堪比但當天被擠的像是國內春運一樣。

自由人往國外跑,囚犯也趁機發動暴亂。
3月7日起,義大利包括那不勒斯,薩勒諾等近10個城市,因疫情爆發了監獄暴亂。

截到9日上午,共有50名囚犯在騷亂中逃出意大南部的福賈監獄,另有20人在逃。
各地監獄暴動已造成7名囚犯死亡,有人死於服用過量精神藥物,有人因火災煙霧窒息死亡。

監獄外,囚犯的家屬們也聚眾鬧事,不滿國家為了預防新冠禁止探視的政策。

自由高於一切的義大利人,把新冠病毒當流感:

把停課當成戶外活動:

把病毒當成節日限定版的吉祥物:

直接把自己送進醫院,把2萬名醫護人員招募進來陪他們在醫院度日,把當地的醫療系統直接壓到崩盤:普通床位告急,重症監護室急缺。

美國局勢吃緊 政壇不一、美股暴跌
美國在疫情強烈的攻勢面前,也敗下陣來。
引發關注的「至尊公主號」,已確診21人;34個州和首都華盛頓特區,至少10個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至少687例確診,死亡22人,國防部也未能倖免;微軟、蘋果、亞馬遜等美國巨頭旗下的10多萬員工已經開始在家辦公。

民眾瘋狂囤積物資,超市中的貨物被搶購一空……

新冠病毒甚至已經逼近白宮,而官員還在採用鴕鳥政策。
特朗普和彭斯在2月末參加的一場保守聯盟會議上,有與會者被確診感染了新冠肺炎。

活動現場無一人戴口罩,大家圍在一起同呼吸、共患難 當被記者問及是否擔心自己感染時,特朗普回應:「一點都不擔心,我們做的很好」,並強調稱:不會取消集會。

在確診人數突破100人的第二天,美國CDC突然宣布: 停止公布接受新冠病毒檢測人數、陰性人數等重要數字,並停止發布各州確診人數,只用「yes」和「no」來反映該州有無確診。

義大利封過國後,美國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表示美國也不排除封國的可能性,不過這個提議被特朗普拒絕了。

然而,疫情就像咳嗽是瞞不住的。 美國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從1月19日開始,在美國已經傳播了六周!感染人數可能已經有「小几百人」。

彭斯面對記者提問時也承認了說:我們現在沒有足夠的檢測劑來滿足預計未來將產生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