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护照+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PR)的王炸组合
“中国护照+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PR)”的组合被许多人视为极具价值的“王炸”组合!那么,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真的如此令人向往吗?为了解答这一疑问,我们的工作室特别为您贴心总结了新加坡的现实情况。
老龄化情况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本地总人口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下滑之后,终于实现了回升,然而,这一趋势却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进程。
根据总理公署国家人口及人才署最新发布的《2022年人口简报》数据,截至今年6月,本地总人口已增至564万人,相较于去年同期,实现了3.4%的增长。尽管如此,与2019年6月,即新冠疫情爆发前的水平相比,仍略有不及。
在这一增长中,本地公民人口贡献了1.6%的增幅,达到了355万人;同时,永久居民人口也实现了6.3%的增长,总数达到52万人,几乎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这一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旅游限制的放宽,促使更多公民和永久居民选择回国。
此外,非居民人口同样实现了6.6%的增长,总数达到156万人,尽管尚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这部分人口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建筑、海事船厂与加工业等领域工作准证持有人的增加。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65岁及以上老年公民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持续攀升,已高达18.4%,相较于10年前,增幅高达7.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无疑揭示了我国人口正面临着迅速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据报告预测,到203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将进一步上升至大约24%。这一趋势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并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项挑战,以确保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生育率状况

去年,本地公民的结婚人数显著增多,同时公民生育率也呈现出微升的趋势。具体而言,去年共有2万3433对本地公民注册结婚,这一数字较2020年增长了20.6%,甚至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冠病安全管理措施的逐步放宽,使得众多新人得以顺利步入婚姻的殿堂。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首次结婚的男女中位数年龄分别为30.3岁和28.7岁,相较于十年前,这一年龄有所推迟。
此外,去年还见证了跨国婚姻和异族通婚的持续增长。据统计,去年有29%的新人是跨国夫妻,而异族通婚的比例也达到了16%。
在生育方面,去年共有3万1713名公民宝宝出生,这一数字与2020年相近。尽管如此,居民整体的生育率还是从前年的1.1微增至去年的1.12,尽管如此,这一数字仍然低于疫情前1.14的水平。
人口增长缓慢

数据显示,在2010年至2020年期间,新加坡本地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1.1%,这是自新加坡独立以来年均增长率最低的十年,其增幅甚至不到2000年至2010年期间的一半。
大约15万户家庭被选中参与了此次人口普查。根据新加坡统计局的数据,去年新加坡总人口达到了569万,与十年前相比增加了61万,增幅约为一成。然而,与2019年相比,本地总人口却减少了0.3%,这主要是由于冠病疫情期间非居民人数的减少所致。
在此期间,新加坡公民人口从290万增加到了352万,增长了62万。而永久居民人数则相对稳定,保持在约50万人的水平。非居民人口在十年内增加了约33万,达到164万人。可以看出,过去十年新加坡人口取得了适度增长,其中新加坡公民的增长比率较高,而非居民人口的增长步伐则有所放缓。政府也期望未来的人口增长能以本地人为主。
在种族构成方面,华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占总人口的74.3%;马来人占13.5%;印度人则占9%。同时,新加坡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去年的年龄中位数达到了41.5岁,比十年前的37.4岁有所上升。年满65岁的居民占比也达到了15.2%,较2010年的9%有了显著增长。数据还显示,2010年时,每100名20到64岁的居民需要奉养13.5名老年人;而到了2020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了每100人需要照顾23.4名老年人。


人口增长缓慢

去年,新加坡共有2万1537人获得公民权,另有3万3435人成为永久居民,这一数据表明,本地的移民人口正以缓慢而稳定的步伐持续增长。
在新公民中,有大约6%,即1240人,是本地公民在海外出生的子女。值得注意的是,新公民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最高,紧随其后的是31岁至40岁的人群。此外,超过81%的新公民拥有中学及以上学历,显示了较高的教育水平。
从地域分布来看,大约57%的新公民来自东南亚国家,将近37%来自其他亚洲国家,其余6%则来自世界各地其他国家。对于新永久居民而言,约有60%来自东南亚,32%来自其他亚洲国家,7.5%则来自其他国家。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新加坡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居民和永久居民增长,但这一增长始终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受疫情影响,外籍工作人士的数量有所减少,许多公司更倾向于雇佣本地居民和永久居民。因此,这一时期成为申请永久居民和公民的良好时机,许多人的申请得以顺利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