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
7月29日凌晨一点,张文宏在微博发长文解读“南京疫情“。
开头点题:南京疫情让全国经受压力测试,为未来防疫提供更多思考。
意味深长……

这篇长文信息量如此之大,让我们看看都说了什么:
【1】南京疫情尚可控
张文宏认为,南京疫情遵循“点状-线状-弥散”规律。
南京禄口机场作为一个爆发点,疫情是循着航空线路向各个省市扩散。
后续的1-2周是关键,如果各省市如果没有发生更多二代与三代病例,本轮疫情的规模仍然会限制在南京市。
【2】疫苗不能控制疫情,但……
张文宏还提到像这次南京、上次广州,都有不少人关注注射疫苗后感染。但如果不打疫苗,感染的人数可能会更多。
疫苗接种不能完全控制疫情,但可控制医疗资源挤兑。

这里他举了英国的例子,通过接种疫苗英国、以色列将病死率压至0.1%,已经接近了流感的病死率水平。

(以上截图:微博@张文宏)
【3】人类要和病毒长期相处
最后,张文宏提到,人类如果没有疫苗,也会逐渐建立群体免疫。
更艰难的是需要长期与病毒的共存智慧。
“南京疫情让我们再次看到病毒的无时不在。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未来的风险一直会有。”



微博全文(点击看大图)

从张教授的长微博中,我们看到中国专家对南京抗疫是持正面的态度。
也提到,不管愿不愿意,未来都要与病毒相处。
评论区网友对此也纷纷赞同。
热赞第一网友问,既然病死率已经接近流感,可不可以别搞封闭管理和全民核酸检测了……

还有人夸赞张文宏老师说出这番话,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

新冠疫情从2020年年初开始,到现在已经持续了1年半,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现在越来越多网友,不希望在被疫情影响到正常生活。 “新常态”是不是躺平?
各国都在学着跟疫情相处 早在几周之前,新加坡提到,未来将要向和病毒相处的新常态迈进。
卫生部长王乙康也说,新冠最终会“流感化”,我们处理和对待它的方式也要向流感转变。
不然,正常生活会被完全打乱~



国立大学医院的费舍尔教授说,新加坡目前的策略是控制住病例的数量,以便国家能够完成疫苗接种的推广。
"新加坡的重点是保护弱势群体和维护医疗系统,而不是试图实现零病例的目标,那将会让国家经济、精神健康方面付出巨大的代价并对医疗系产生严重影响。"

(图源:CNA)
一开始大家觉得“很疯狂”,嘲笑这是“躺平”了!
但是渐渐地,多来越多网友支持这种做法。
许多网友在新加坡新闻下面这样留言


(图源:抖音评论)
早在6月24日和7月5日,新加坡和英国政府,已经明确宣布进入新常态,尝试与病毒共存。
7月19日英国更是率先“解封”,解除了大部分防疫限制,幸运地是病例不升反降。
英国新病例、住院病例和死亡率,已降至第一波疫情的十六分之一。
现在有人认为,南京疫情也会成为中国防疫策略的“转折点”。

从张文宏教授发的这样一篇文章来看,也释放出这样的信息:
张文宏教授微博
1,中国在密切关注南京后续发展。
2、彻底消灭新冠病毒,清零病例,不具有现实性;
3、疫苗不足以完全应对变异病毒传播,但对减少重症和降低死亡效果明显,能让医疗资源集中在重症上;
4、高疫苗接种率,让群体病死率下降到接近流感。(英国的例子)
5、未来,可能采取和以前不同的方式与病毒长期共存,让经济社会生活恢复正常。
张文宏教授关于通过疫苗将新冠“流感化”的描述,其实和新加坡差不多。

(图源:BOL)
文章最后还明确提到: 新冠会成为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南京疫情之后,我们会学到更多,未来中国选择的方式一定是保证与世界命运共同体,实现与世界的互通,回归正常的生活。

(截图:微博@张文宏)
张文宏教授的话,给许多期待互开互通的人希望。 疫情以来,中国一直都是铜墙铁壁,从航班“五个一”到越来越长时间的入境隔离。
这些是不是快要结束了呢?

(图源:malaymail)
马来西亚一个部长透露,继新加坡之后,他们目前正通过双边会谈方式与欧盟和中国等国家谈判互相承认疫苗证书事宜。

(图源:早报)
从这个新闻我们了解到,中国并没有中断与其他国家商讨互认疫苗证书。
希望如张教授所言,未来中国早日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与病毒共存,实现和世界的互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