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27日起,派流动疫苗接种队到老区方便老年人接种。
8月9日,新加坡恢复正常举行国庆庆典和检阅礼,数万人可以选择不戴口罩现场参与。

(2022年8月9日国庆庆典观众)
从8月28日2359时起,未接种疫苗的国际旅客,只要行前48小时检测阴性,就取消入境新加坡之后七天隔离,入境时也不必检测。
从8月29日起,不再强制室内戴口罩,除了公交、医院、诊所。

(2022年10月,F1大奖赛观众)
10月,F1赛车大奖赛在新加坡举办,30.2万人参与。
10月10日,新加坡取消疫苗接种差异管理。换句话说,进出各种场所不再检查疫苗接种状态,有无接种疫苗皆可自由参加各种活动,包括堂食和特大型活动。

奥密克戎“第三波”XBB
新加坡在“裸奔”状态下安然度过
九月中旬,奥密克戎XBB登陆新加坡。到了10月中旬,XBB达到新增病例的一半。我们把10月16日至今视为新加坡的XBB波。
必须强调的是,XBB波虽已缓解,但不知是否已结束。由于本文发表于12月1日,因此,XBB波数据只能收集到11月30日。
在10月16日至11月30日期间,新加坡出现16万2013起确诊病例,死亡54起,病死率为0.03%,与BA.4/BA.5那波一样。

在XBB波,新加坡防疫的特点是,除了医院、诊所、公交强制戴口罩,以及探访住院病人限流,其他几乎处于裸奔状态,包括室内不强制戴口罩。
因此,XBB波是新加坡第一次在全社会几乎如常运作的情况下,安然度过的一次疫情。
在XBB波期间,疫苗保护仍是重中之重,当局推动婴幼儿疫苗接种、新款二价疫苗接种。

我们看到,从德尔塔波到XBB,病死率从0.363%降至0.03%,整体而言,奥密克戎病死率是0.045%,是德尔塔的12%,或八分之一。
关键是,在德尔塔阶段,新加坡仍处于相对严格的封控中,堂食和社交活动限制人数,甚至有时完全禁止堂食,办公和活动限制人流。到了奥密克戎阶段,不但逐步解封,而且病死率下降了。
新加坡开放的关键一:
疫苗保护与医疗资源
新加坡开放最大关键是建立起保护屏障——疫苗保护与医疗资源。
疫苗保护前文已讲得相当多,这里不再赘述。有两点需要强调。首先,不只新加坡,疫苗保护是各国防疫的重中之重,中国国家卫健委昨天还强调,各地要加快提升8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率,继续提高60至79岁人群接种率。
其次,各国对疫苗接种的定义不一。新加坡所谓“有疫苗基本保护”,指的是5岁以上人员完成三针mRNA或重组蛋白疫苗接种,或完成四针科兴灭活疫苗接种。
应该说,新加坡对疫苗接种定义的要求比较高。我们在讨论新加坡重症率和病死率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点。
为何从德尔塔波到三波奥密克戎疫情,新加坡病死率能逐步下降?一个关键就是疫苗保护的覆蓋面提高了。

从卫生部数据可见,从今年9月1日至10月31日,没有基本疫苗保护的,出现死亡的几率是0.067%,有疫苗基本保护的,几率是0.024%。
另一方面,没有疫苗基本保护的,出现重症的几率是0.12%,有疫苗基本保护的,几率是0.064%。
在普通输氧病患方面,没有疫苗基本保护的,出现普通输氧的几率是0.35%,有疫苗基本保护的,几率是0.25%。
新加坡病死率能逐步下降的另一个因素是,医疗资源维持在正常水平运作,基本没有受到挤兑。

10月中旬,卫生部预计XBB将在11月中旬达到峰值,因此,10月底之前要增加公立医院200个床位,达到800多个;同时,社区护理中心要在11月初之前增加到800多个床位。
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新加坡医疗资源有没有受到挤兑?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急诊和普通病床,另一个是ICU重症病床。
首先,在奥密克戎高峰时期,医院急诊部人满为患,不是急诊医生看病慢,而是看完急诊需要住院的,排队等病床。普通床位不足主要是因为大量普通病房预留给冠病病患专用。到了后来,卫生部不再给冠病病患预留专用病房,而是与一般病患同等对待。
其次,ICU病床从未出现紧张情况。

从10月到11月底,新加坡公立医院的ICU病床每天保有量300张,空置/备用率基本维持在30%,个别时候甚至超过50%。
30%空置率意味着有100张备用ICU病床。在此时期,新加坡每天ICU病患人数最多19人,最少7人。
以11月30日为例,ICU在治病患9人,备用病床有120张。换句话说,即便在治的ICU重症病患猛增10倍,也有足够的资源资源应对。
新加坡开放的关键二:
社会互信
新加坡目前人口564万,按账面确诊人数216万计算,阳性率是38%。
但是,早在今年七月,账面阳性率还在30%左右的时候,新加坡卫生部就通报,实际阳性率应该在70%左右。
另,尽管病死人数是1703人,但是,卫生部多次公布超额死亡人数,并明确说明超额死亡与新冠疫情的次生灾害有关,甚至还公布新加坡人平均预期寿命缩短了0.2岁。
还有一点很重要,关于疫苗,当局透明公布疫苗效力,例如近期,连续多日出现重症病患和死亡病例当中,有疫苗保护的比例比无疫苗保护的高。

当局选择公布这些信息,尽管在有些人看来是不利的消息。由于信息透明,提高了当局的公信力。
一方面公布不利消息,另一方面,人们尽管见到有不利消息,但是,仍亲身感受生活的正常化,包括极少听到身边有人新冠病逝或被次生伤害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建立起开放的勇气和信息。
除了对医疗系统的信任,人们之间的信任也很重要。自己出现轻微症状时,有些人就可能想“身体重要,我还是去医院看医生的好,别为了不挤兑公共医疗资源而自己冒风险”;如果人们之间缺乏互信,认为其他人都会“宁可去看医生的好”,因此自己也不要落后。出现这种情况的话,新加坡的“医疗分级、轻症居家”的策略就会彻底失败,出现医疗挤兑就是意料中事了。
新加坡开放的关键三:
循序渐进,不求一步到位
新加坡开放的另一个关键是循序渐进,不求一步到位,盲目全面解封。
以堂食限制为例,在德尔塔期间,2021年9月,堂食二人为限;到了11月,开放至5人;进入奥密克戎波之后,到了今年3月,开放至10人;一直到今年4月底,才全面开放。
口罩措施也一样。今年3月底不强制室外戴口罩。一直到五个月后,8月底,才不强制室内戴口罩。
在边境管制方面,3月底已接种疫苗的旅客解除检查和隔离,也是五个月后,8月底,未接种疫苗的旅客只要行前检测阴性,入境即可免检测、免隔离。
之所以循序渐进,是为了控制确诊病例不至于暴增,与此同时,可以利用时间充分把疫苗覆蓋率和医疗资源提上去。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在心理层面,如果忽然全面开放,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疫情已经完全结束。
这三个关键——通过疫苗保护与医疗资源建立屏障,建立社会互信,循序渐进,不求一步到位,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