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月27日起,派流動疫苗接種隊到老區方便老年人接種。
8月9日,新加坡恢復正常舉行國慶慶典和檢閱禮,數萬人可以選擇不戴口罩現場參與。

(2022年8月9日國慶慶典觀眾)
從8月28日2359時起,未接種疫苗的國際旅客,只要行前48小時檢測陰性,就取消入境新加坡之後七天隔離,入境時也不必檢測。
從8月29日起,不再強制室內戴口罩,除了公交、醫院、診所。

(2022年10月,F1大獎賽觀眾)
10月,F1賽車大獎賽在新加坡舉辦,30.2萬人參與。
10月10日,新加坡取消疫苗接種差異管理。換句話說,進出各種場所不再檢查疫苗接種狀態,有無接種疫苗皆可自由參加各種活動,包括堂食和特大型活動。

奧密克戎「第三波」XBB
新加坡在「裸奔」狀態下安然度過
九月中旬,奧密克戎XBB登陸新加坡。到了10月中旬,XBB達到新增病例的一半。我們把10月16日至今視為新加坡的XBB波。
必須強調的是,XBB波雖已緩解,但不知是否已結束。由於本文發表於12月1日,因此,XBB波數據只能收集到11月30日。
在10月16日至11月30日期間,新加坡出現16萬2013起確診病例,死亡54起,病死率為0.03%,與BA.4/BA.5那波一樣。

在XBB波,新加坡防疫的特點是,除了醫院、診所、公交強制戴口罩,以及探訪住院病人限流,其他幾乎處於裸奔狀態,包括室內不強制戴口罩。
因此,XBB波是新加坡第一次在全社會幾乎如常運作的情況下,安然度過的一次疫情。
在XBB波期間,疫苗保護仍是重中之重,當局推動嬰幼兒疫苗接種、新款二價疫苗接種。

我們看到,從德爾塔波到XBB,病死率從0.363%降至0.03%,整體而言,奧密克戎病死率是0.045%,是德爾塔的12%,或八分之一。
關鍵是,在德爾塔階段,新加坡仍處於相對嚴格的封控中,堂食和社交活動限制人數,甚至有時完全禁止堂食,辦公和活動限制人流。到了奧密克戎階段,不但逐步解封,而且病死率下降了。
新加坡開放的關鍵一:
疫苗保護與醫療資源
新加坡開放最大關鍵是建立起保護屏障——疫苗保護與醫療資源。
疫苗保護前文已講得相當多,這裡不再贅述。有兩點需要強調。首先,不只新加坡,疫苗保護是各國防疫的重中之重,中國國家衛健委昨天還強調,各地要加快提升80歲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種率,繼續提高60至79歲人群接種率。
其次,各國對疫苗接種的定義不一。新加坡所謂「有疫苗基本保護」,指的是5歲以上人員完成三針mRNA或重組蛋白疫苗接種,或完成四針科興滅活疫苗接種。
應該說,新加坡對疫苗接種定義的要求比較高。我們在討論新加坡重症率和病死率的時候,必須注意到這點。
為何從德爾塔波到三波奧密克戎疫情,新加坡病死率能逐步下降?一個關鍵就是疫苗保護的覆蓋面提高了。

從衛生部數據可見,從今年9月1日至10月31日,沒有基本疫苗保護的,出現死亡的幾率是0.067%,有疫苗基本保護的,幾率是0.024%。
另一方面,沒有疫苗基本保護的,出現重症的幾率是0.12%,有疫苗基本保護的,幾率是0.064%。
在普通輸氧病患方面,沒有疫苗基本保護的,出現普通輸氧的幾率是0.35%,有疫苗基本保護的,幾率是0.25%。
新加坡病死率能逐步下降的另一個因素是,醫療資源維持在正常水平運作,基本沒有受到擠兌。

10月中旬,衛生部預計XBB將在11月中旬達到峰值,因此,10月底之前要增加公立醫院200個床位,達到800多個;同時,社區護理中心要在11月初之前增加到800多個床位。
從德爾塔到奧密克戎,新加坡醫療資源有沒有受到擠兌?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看,一個是急診和普通病床,另一個是ICU重症病床。
首先,在奧密克戎高峰時期,醫院急診部人滿為患,不是急診醫生看病慢,而是看完急診需要住院的,排隊等病床。普通床位不足主要是因為大量普通病房預留給冠病病患專用。到了後來,衛生部不再給冠病病患預留專用病房,而是與一般病患同等對待。
其次,ICU病床從未出現緊張情況。

從10月到11月底,新加坡公立醫院的ICU病床每天保有量300張,空置/備用率基本維持在30%,個別時候甚至超過50%。
30%空置率意味著有100張備用ICU病床。在此時期,新加坡每天ICU病患人數最多19人,最少7人。
以11月30日為例,ICU在治病患9人,備用病床有120張。換句話說,即便在治的ICU重症病患猛增10倍,也有足夠的資源資源應對。
新加坡開放的關鍵二:
社會互信
新加坡目前人口564萬,按帳面確診人數216萬計算,陽性率是38%。
但是,早在今年七月,帳面陽性率還在30%左右的時候,新加坡衛生部就通報,實際陽性率應該在70%左右。
另,儘管病死人數是1703人,但是,衛生部多次公布超額死亡人數,並明確說明超額死亡與新冠疫情的次生災害有關,甚至還公布新加坡人平均預期壽命縮短了0.2歲。
還有一點很重要,關於疫苗,當局透明公布疫苗效力,例如近期,連續多日出現重症病患和死亡病例當中,有疫苗保護的比例比無疫苗保護的高。

當局選擇公布這些信息,儘管在有些人看來是不利的消息。由於信息透明,提高了當局的公信力。
一方面公布不利消息,另一方面,人們儘管見到有不利消息,但是,仍親身感受生活的正常化,包括極少聽到身邊有人新冠病逝或被次生傷害嚴重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建立起開放的勇氣和信息。
除了對醫療系統的信任,人們之間的信任也很重要。自己出現輕微症狀時,有些人就可能想「身體重要,我還是去醫院看醫生的好,別為了不擠兌公共醫療資源而自己冒風險」;如果人們之間缺乏互信,認為其他人都會「寧可去看醫生的好」,因此自己也不要落後。出現這種情況的話,新加坡的「醫療分級、輕症居家」的策略就會徹底失敗,出現醫療擠兌就是意料中事了。
新加坡開放的關鍵三:
循序漸進,不求一步到位
新加坡開放的另一個關鍵是循序漸進,不求一步到位,盲目全面解封。
以堂食限制為例,在德爾塔期間,2021年9月,堂食二人為限;到了11月,開放至5人;進入奧密克戎波之後,到了今年3月,開放至10人;一直到今年4月底,才全面開放。
口罩措施也一樣。今年3月底不強制室外戴口罩。一直到五個月後,8月底,才不強制室內戴口罩。
在邊境管制方面,3月底已接種疫苗的旅客解除檢查和隔離,也是五個月後,8月底,未接種疫苗的旅客只要行前檢測陰性,入境即可免檢測、免隔離。
之所以循序漸進,是為了控制確診病例不至於暴增,與此同時,可以利用時間充分把疫苗覆蓋率和醫療資源提上去。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在心理層面,如果忽然全面開放,會給人一種錯覺,以為疫情已經完全結束。
這三個關鍵——通過疫苗保護與醫療資源建立屏障,建立社會互信,循序漸進,不求一步到位,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