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密克戎登陸新加坡到今天,整整過去了一年。
從最早的如臨大敵,到現在的如常生活。這一年,是怎麼過來的?
我認為,這幾個方面很重要:
一、在醫學上,建立疫苗保護,尤其高風險人群如年長者和長期基礎病病患,並通過醫療分級和居家康復,保障醫療資源充足
二、建立社會互信,信任醫療體系能力,信任彼此,鄰居陽性也不怕,自己輕症不上醫院
三、循序漸進,不求一步到位解封,只求穩妥,不求速成
一年前的今天
奧密克戎,它來了
讓我們回到一年前。
2021年12月1日,兩名從南非約翰內斯堡乘搭新航SQ479航班的乘客,一個是44歲的新加坡永久居民,另一個是41歲的新加坡公民。兩人行前檢測結果陰性,抵達新加坡之後檢測陽性,判斷為奧密克戎感染。
兩人皆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種,出現咳嗽和咽癢症狀。
這應該是最早出現在新加坡的境外輸入奧密克戎病例,今天剛好滿一年。
一個星期之後,12月8日,新加坡樟宜機場一名24歲客服人員在接受定期檢測時,陽性,感染奧密克戎。這是新加坡第一起奧密克戎本土病例。
奧密克戎,它來了。

當時,離李顯龍宣布新加坡不再執行清零政策才僅僅兩個月。他說,新加坡在疫情初期採取「清零」策略是正確的,避免出現大規模死亡病例。
然而,德爾塔的出現卻改變了整個局面。德爾塔傳染力很強,突破了安全防疫措施,「清零」已經不再現實。我們必須調整心態,不需要對病毒感到恐懼,98%感染者能自行康復,2%出現重症,0.2%病逝或必須入住加護病房。
因此,新加坡必須調整策略,必須達到防疫新常態,把新增病例控制在每日數百起,同時保證醫院能如常運作,人們生活能恢復正常,人們可以聚會,「大家心裡不會再感到擔憂或怪怪的」。

奧密克戎來襲
新加坡如臨大敵
重新收緊防疫要求
2021年12月初的新加坡,德爾塔波雖然在收尾階段,每天仍有六七百起新增確診病例,新加坡實施低風險人群居家隔離、居家康復已經有小几個月時間。
到了12月14日,新加坡累計奧密克戎病例16起,14起為境外輸入,2起為本土病例,所有16起皆是已經完成疫苗全程接種的,皆是無症狀或輕症。
新加坡衛生部通報,奧密克戎已在全球60多個國家蔓延,新加坡爆發本土疫情只是時間問題。為了遏制奧密克戎在新加坡的蔓延速度,當局宣布一系列措施,包括:加緊疫苗加強針的接種、給醫院ICU病房和普通隔離病房增容、未接種疫苗的不可參與大型活動等等。
由於奧密克戎傳播力比德爾塔強,而且重症率尚未可知,以防萬一,儘管早前德爾塔波已經啟動了居家隔離、居家康復,但是,如果是確診奧密克戎的,仍須官方安排隔離和住院。
不曾想,短短一個月不到的時間,12月26日,新加坡衛生部通報,臨床數據顯示,奧密克戎雖然傳播力比德爾塔強,但是致病力弱,而且,現有疫苗仍能提供重症和死亡保護。
因此,從12月27日起,降低風險等級和要求,奧密克戎病患亦可居家隔離、居家康復。
同時,繼續開放邊境,恢復國際交流。
《環球時報》發文:
中國國內科研團隊證實
奧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降低
關於奧密克戎致病力弱的判斷,中國專家也給予認同。《環球時報》2022年12月1日報道,最近武漢大學在一項研究中表明新冠的變異毒株相比於原始毒株,其危險性已大大降低。
中國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藍柯表示,他的研究團隊在多組小鼠感染模型對比實驗中發現,奧密克戎感染肺細胞的能力顯著低於原始毒株,在細胞內複製速度也比原始毒株低十倍以上。

這意味著相對於原始新冠毒株,奧密克戎此類變異病株的致病力和毒力已經大幅下降,尤其是對於已經接種的普通人而言,其危害性已大大降低。
同時,據《人民日報》消息,11月30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教授、廣州市黃埔方艙醫院總領隊崇雨田教授說,後遺症在醫學上是有定義的。「一些傳染病的患者,在恢復期結束後,某些器官的功能長期未能恢復正常,才會被認為是後遺症。」
而對於新冠感染者來說,實踐中可以觀察到,有的病人的臨床表現可能持續比較長,比如味覺嗅覺喪失、關節痛、記憶力下降、 胸口疼痛、咳嗽等,崇雨田認為,尚不能將其歸類為「新冠肺炎的後遺症」。
他說:「目前學界並未確認新冠肺炎有後遺症。至少尚沒有證據表明有後遺症。」
新加坡奧密克戎「第一波」
不斷提高疫苗保護
同時逐步鬆綁解封
我們回來看新加坡的第一波奧密克戎疫情。
2021年12月在新加坡出現的這一波,是奧密克戎BA.1、BA.2,一直到2022年5月才開始緩解,到了8月才被BA.4、BA.5完全取代。

雖然奧密克戎2021年12月初就在新加坡出現,但是,開始出現規模是在2022年1月。我們就以2022年1月6日作為奧密克戎BA.1/BA.2波的開始,以6月15日作為這一波的結束。

在新加坡,與德爾塔波相比,奧密克戎波有兩個特點。
首先,傳播極快。根據我們的粗略分期,德爾塔大概維持7個月,出現大約22萬起病例;BA.1/BA.2大概維持6.5個月,出現大約107萬起病例。兩波疫情時間持續差不多,但是BA.1/BA.2的確診人數是德爾塔的五倍。
其次,病死率明顯降低。根據「新加坡眼」分期和統計。德爾塔波病死率大約為0.363%;到了奧密克戎BA.1/BA.2波,病死率大約為0.051%,是德爾塔波的14%。

從德爾塔波到奧密克戎BA.1/BA.2波,新加坡持續推動疫苗接種。在德爾塔波開始的時候,新加坡全程接種率僅為37%,加強針接種尚未啟動。
由於接種率趕不上德爾塔的傳播速度,到了10月底,形成了德爾塔波的峰值。
德爾塔的出現,讓人們蜂擁接種疫苗。到了德爾塔峰值期間,全程接種率已升至85%,加強針接種率升至21%。但是,德爾塔已造成不少重症和死亡,病死率高達0.363%。
在奧密克戎BA.1/BA.2峰值期間,全程接種率進一步升至92%,加強針接種率升至70%。到了BA.1/BA.2收尾期間,全程接種率仍為92%,加強針接種率已升至77%。
由於有了疫苗的保護,新加坡到了BA.1/BA.2階段,重症和死亡降低很多,病死率下降至0.051%。
必須指出的是,新加坡的疫苗接種是以兩個群體為優先,一個是高風險群體,包括老年人、有長期基礎病的病患、先天免疫能力不足的人群,另一個是重點領域的職工,包括醫療領域、海陸空交通領域、製造業、建築業、餐飲業等,保證社會正常運作儘可能少受影響。
一步步漸進式開放
我們來看一看1月6日至6月15日,BA.1/BA.2這一波期間,新加坡做了些什麼。
簡單說,就是一方面提高疫苗覆蓋率,一方面給醫療資源增容,一方面逐步鬆綁各種防疫措施,穩健開放。
從今年1月6日起,低風險確診病患抗原陽性之後居家72小時,之後,如果檢測陰性,自行解除隔離;仍檢測陽性的,必須繼續隔離,直到檢測陰性為止。已經完成疫苗全程接種的,如果到了第10天不論檢測陰陽,皆可自行解除隔離;未完成疫苗完成接種的,到了第14天,不論檢測陰性,皆可自行解除隔離。高風險的,或症狀較重的,抗原陽性之後,仍須進行核酸檢測,並由醫生照顧。
從2月16日起,居家隔離/居家康復範圍擴大,3至69歲陽性病患,不論疫苗接種狀態,皆可居家康復。
從2月18日起,定期檢測範圍縮小,只有醫療、老年護理、幼童護理領域職工才需要進行定期檢測。
從3月29日起,堂食和社交活動從5人限制開放至10人,戶外不強制戴口罩,居家辦公比例壓縮至25%,大型活動人流限制放寬至75%
從3月31日起,啟動海陸空VTF「接種旅客旅行框架」,已全程接種疫苗的旅客,入境新加坡前後免一切檢測、免隔離。
4月19日,衛生部宣布,可以配發輝瑞口服藥Paxlovid的私人診所增至36個。

4月29日,取消場所碼TraceTogether,進出各種場所不再掃碼,堂食和社交活動不再設限,取消居家辦公強制要求,取消所有活動人際安全距離要求,恢復大型活動,不再限流。
5月18日,國家疫苗接種計劃在輝瑞/復必泰、莫德納、科興的基礎上,提供重組蛋白疫苗Nuvaxovid。
6月14日,解除所有夜店和娛樂場所的限流要求,顧客不再需要出示陰性檢測證明。

新加坡奧密克戎「第二波」
F1國際大賽、室內不戴口罩
2022年5月15日,衛生部通報,新加坡首次出現奧密克戎BA.4/BA.5本土病例。
BA.4/BA.5開始進入新加坡,並開始「擊退」BA.1/BA.2。到了6月15日左右,BA.4/BA.5已占了新加坡新增病例的一半,我們於是把6月16日視為新加坡奧密克戎第二波的開始。
9月,XBB開始在新加坡流行。到了10月份,BA.4/BA.5被XBB取代。於是,我們把6月16日至10月15日視為新加坡BA.4/BA.5波,也就是奧密克戎第二波。

到了BA.4/BA.5峰值期間,疫苗全程接種率升至93%,加強針接種率升至78%;到了BA.4/BA.5收尾期間,由於已啟動嬰幼兒疫苗接種,適用疫苗人口基數增多,因此,疫苗全程接種率和加強針接種率微降至92%和79%。
在BA.4/BA.5這一波,病死率為0.03%。
同時,在第二波奧密克戎期間,新加坡進一步創造條件開放,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提高高風險人群的疫苗保護。
6月27日,衛生部大力推薦高風險人群在接種首劑加強針的五個月後,接種第二劑加強針。所謂「高風險人群」包括80歲以上年長者、養老院住戶、有長期基礎病病史和本身免疫能力低下的病患。
同時,鼓勵50歲至79歲人口接種第二劑加強針,尤其是與高風險人員同住的,或是準備出國旅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