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统计,在纽约、伦敦、伊斯坦布尔和巴黎等地,司机们每年因高峰期拥堵要耗费超过 100 小时。再看亚洲,印尼的雅加达也深陷拥堵泥沼,这座城市人口众多,大量私家车涌上街头,使得交通拥堵状况日益严重。
在印度的孟买,交通拥堵同样是家常便饭,混乱的交通秩序、狭窄的街道,让出行变得异常艰难。城市交通,亟待 “解药”。
交通拥堵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时间的浪费显而易见,人们宝贵的时间被消耗在缓慢移动的车流中,降低了生活和工作效率。
同时,拥堵导致车辆长时间怠速行驶,尾气排放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威胁着居民的健康。此外,货运延误也随之而来,物流成本大幅上升,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
面对这一全球性难题,各个城市都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而新加坡的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RP)脱颖而出,成为了众多城市研究和借鉴的对象。
01 新加坡 ERP,独树一帜的解法
新加坡,这个以高效管理著称的城市国家,在应对交通拥堵难题上堪称先锋。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面对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新加坡就开始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1975 年,新加坡推出了区域通行券系统(ALS) ,在特定时段对进入限制区域的车辆收取费用。
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人工收费的方式效率较低,容易造成交通堵塞,而且管理成本较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新加坡在 1998 年引入了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RP) ,这是 ALS 的升级版,也是全球首个自动化的电子道路收费系统。
ERP 系统利用短程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了车辆与路边设备的自动通信和费用扣除,大大提高了收费效率和管理水平。
ERP 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在新加坡的道路上,设置了许多电子收费龙门架,这些龙门架就像一个个智能的 “交通卫士”,时刻监测着过往的车辆。每辆车上都安装了一个车载单元(IU) ,就如同车辆的 “身份证”。
当车辆通过龙门架时,龙门架上的天线会与车载单元进行通信,自动识别车辆信息,并根据当时的交通状况和时段,从车载单元中插入的现金卡或电子钱包中扣除相应的费用。
ERP 系统的收费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每三个月评估一次。相关部门会根据道路的实时交通流量和车速来动态调整收费价格。在交通高峰时段,收费会相应提高;而在交通流量较小的时段,收费则会降低。
这样的动态调整机制,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驾驶员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和路线,从而有效调节了交通流量,避免了道路拥堵。
02 全球取经,他山之石的借鉴
新加坡的 ERP 系统在交通管理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效,吸引了众多城市的目光,纷纷从中取经,尝试将拥堵收费政策引入自己的城市。

伦敦,在 2003 年引入了拥堵收费政策,与新加坡类似,通过设置收费区域,利用摄像头识别车辆,对进入的车辆收取费用。
政策实施初期效果显著,进入收费区的车辆数量明显减少,交通拥堵得到一定缓解。然而,后续也遭遇了诸多挑战,比如道路网络变化导致通行能力下降,使得前期约 20% 的车速提升在 2007 年又回落到收费前水平。
此外,直至 2019 年,私人租赁车辆一直免交拥堵费,这大大削弱了政策的效力。
但不可否认,拥堵收费政策在伦敦依然为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提供了资金支持,在 2023/2024 财政年度,该政策带来了 3.459 亿英镑(约合 5.98 亿新元)的收入,占伦敦交通局当年总收入的 5.2%。

再看纽约,2025 年年初,纽约顶着巨大压力实施拥堵收费,对进入中央商务区的车辆收取 9 美元(约合 12 新元)的通行费,夜间费用则降低 75%。这一举措瞬间引发轩然大波,反对声浪此起彼伏,连美国总统特朗普都站出来试图叫停。
批评者指出,该政策对低收入司机冲击更大,且纽约部分地区公共交通衔接不畅,让民众可选余地不多。但从实际数据看,纽约的拥堵状况确实严峻,TomTom 数据表明,司机在市中心行驶 10 公里平均耗时 31 分钟,每年因高峰拥堵损失 98 小时,实施拥堵收费也是无奈之举。
有意思的是,锡耶纳学院的民意调查发现,政策实施后,42% 的纽约居民希望保留该政策,35% 支持特朗普废除它,相比实施之初,支持率还上升了 10%。
04 全方位保障交通管理创新成效

除了ERP系统,新加坡还创新性地引入了车辆拥有权证(COE)制度。这一制度通过对车辆拥有权的严格控制,从源头上限制了机动车的增长速度,与ERP系统共同构成了新加坡交通管理的双保险。
COE制度要求购车者在购买车辆前必须获得相应的配额,而配额的数量则根据新加坡的土地交通管理局(LTA)的规划和城市交通承载能力进行动态调整。
这种对车辆总量的有效调控,进一步减轻了城市交通系统的压力,为ERP系统的顺利实施和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公共交通的协同发展

新加坡政府深知,仅靠交通管理创新措施来限制车辆使用是不够的,还需要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舒适的公共交通替代方案,才能真正引导人们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
因此,新加坡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构建了包括地铁、公交、轻轨等多种交通方式在内的 comprehensive 公共交通网络。
同时,不断优化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提高其运营效率和准点率,使得公共交通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从而有效降低了道路交通的压力,进一步凸显了ERP系统等交通管理创新举措的成效。
持续进化之路
随着时代发展,新加坡的交通管理也在与时俱进。如今,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的 ERP 2.0 已崭露头角。
自 2024 年第一季度起,所有新车都安装了 ERP 2.0 车载单元,这一升级让车辆追踪更加精准,能够对拥堵程度和车速进行微观分析,仿佛给交通管理者配备了 “透视眼”,可以更精准地施策。
待现有车辆全部完成车载单元安装,过渡到 ERP 2.0 系统后,现有的物理收费架将成为历史,城市道路景观也将焕然一新。
尽管仍有挑战,但新加坡的交通管理模式为世界提供了宝贵借鉴。从最初的 ALS 到如今的 ERP 2.0,它见证了科技与政策的完美融合,也让我们看到,只要不断探索、创新,城市交通拥堵并非无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