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統計,在紐約、倫敦、伊斯坦堡和巴黎等地,司機們每年因高峰期擁堵要耗費超過 100 小時。再看亞洲,印尼的雅加達也深陷擁堵泥沼,這座城市人口眾多,大量私家車湧上街頭,使得交通擁堵狀況日益嚴重。
在印度的孟買,交通擁堵同樣是家常便飯,混亂的交通秩序、狹窄的街道,讓出行變得異常艱難。城市交通,亟待 「解藥」。
交通擁堵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多方面的。時間的浪費顯而易見,人們寶貴的時間被消耗在緩慢移動的車流中,降低了生活和工作效率。
同時,擁堵導致車輛長時間怠速行駛,尾氣排放增加,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威脅著居民的健康。此外,貨運延誤也隨之而來,物流成本大幅上升,給城市的經濟發展帶來了阻礙。
面對這一全球性難題,各個城市都在積極探索解決方案,而新加坡的電子道路收費系統(ERP)脫穎而出,成為了眾多城市研究和借鑑的對象。
01 新加坡 ERP,獨樹一幟的解法
新加坡,這個以高效管理著稱的城市國家,在應對交通擁堵難題上堪稱先鋒。早在上世紀 70 年代,面對日益增長的交通壓力,新加坡就開始探索有效的解決方案。1975 年,新加坡推出了區域通行券系統(ALS) ,在特定時段對進入限制區域的車輛收取費用。
這一舉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交通擁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局限性也逐漸顯現。人工收費的方式效率較低,容易造成交通堵塞,而且管理成本較高。

為了克服這些問題,新加坡在 1998 年引入了電子道路收費系統(ERP) ,這是 ALS 的升級版,也是全球首個自動化的電子道路收費系統。
ERP 系統利用短程無線通信技術,實現了車輛與路邊設備的自動通信和費用扣除,大大提高了收費效率和管理水平。
ERP 系統的工作原理並不複雜。在新加坡的道路上,設置了許多電子收費龍門架,這些龍門架就像一個個智能的 「交通衛士」,時刻監測著過往的車輛。每輛車上都安裝了一個車載單元(IU) ,就如同車輛的 「身份證」。
當車輛通過龍門架時,龍門架上的天線會與車載單元進行通信,自動識別車輛信息,並根據當時的交通狀況和時段,從車載單元中插入的現金卡或電子錢包中扣除相應的費用。
ERP 系統的收費標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每三個月評估一次。相關部門會根據道路的實時交通流量和車速來動態調整收費價格。在交通尖峰時段,收費會相應提高;而在交通流量較小的時段,收費則會降低。
這樣的動態調整機制,就像一隻無形的手,引導著駕駛員合理安排出行時間和路線,從而有效調節了交通流量,避免了道路擁堵。
02 全球取經,他山之石的借鑑
新加坡的 ERP 系統在交通管理領域取得的顯著成效,吸引了眾多城市的目光,紛紛從中取經,嘗試將擁堵收費政策引入自己的城市。

倫敦,在 2003 年引入了擁堵收費政策,與新加坡類似,通過設置收費區域,利用攝像頭識別車輛,對進入的車輛收取費用。
政策實施初期效果顯著,進入收費區的車輛數量明顯減少,交通擁堵得到一定緩解。然而,後續也遭遇了諸多挑戰,比如道路網絡變化導致通行能力下降,使得前期約 20% 的車速提升在 2007 年又回落到收費前水平。
此外,直至 2019 年,私人租賃車輛一直免交擁堵費,這大大削弱了政策的效力。
但不可否認,擁堵收費政策在倫敦依然為交通基礎設施改善提供了資金支持,在 2023/2024 財政年度,該政策帶來了 3.459 億英鎊(約合 5.98 億新元)的收入,占倫敦交通局當年總收入的 5.2%。

再看紐約,2025 年年初,紐約頂著巨大壓力實施擁堵收費,對進入中央商務區的車輛收取 9 美元(約合 12 新元)的通行費,夜間費用則降低 75%。這一舉措瞬間引發軒然大波,反對聲浪此起彼伏,連美國總統特朗普都站出來試圖叫停。
批評者指出,該政策對低收入司機衝擊更大,且紐約部分地區公共運輸銜接不暢,讓民眾可選餘地不多。但從實際數據看,紐約的擁堵狀況確實嚴峻,TomTom 數據表明,司機在市中心行駛 10 公里平均耗時 31 分鐘,每年因高峰擁堵損失 98 小時,實施擁堵收費也是無奈之舉。
有意思的是,錫耶納學院的民意調查發現,政策實施後,42% 的紐約居民希望保留該政策,35% 支持特朗普廢除它,相比實施之初,支持率還上升了 10%。
04 全方位保障交通管理創新成效

除了ERP系統,新加坡還創新性地引入了車輛擁有權證(COE)制度。這一制度通過對車輛擁有權的嚴格控制,從源頭上限制了機動車的增長速度,與ERP系統共同構成了新加坡交通管理的雙保險。
COE制度要求購車者在購買車輛前必須獲得相應的配額,而配額的數量則根據新加坡的土地交通管理局(LTA)的規劃和城市交通承載能力進行動態調整。
這種對車輛總量的有效調控,進一步減輕了城市交通系統的壓力,為ERP系統的順利實施和交通擁堵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公共運輸的協同發展

新加坡政府深知,僅靠交通管理創新措施來限制車輛使用是不夠的,還需要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舒適的公共運輸替代方案,才能真正引導人們減少對私家車的依賴。
因此,新加坡在大力發展公共運輸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構建了包括地鐵、公交、輕軌等多種交通方式在內的 comprehensive 公共運輸網絡。
同時,不斷優化公共運輸的服務質量,提高其運營效率和準點率,使得公共運輸成為市民出行的首選,從而有效降低了道路交通的壓力,進一步凸顯了ERP系統等交通管理創新舉措的成效。
持續進化之路
隨著時代發展,新加坡的交通管理也在與時俱進。如今,基於全球定位系統(GPS)的 ERP 2.0 已嶄露頭角。
自 2024 年第一季度起,所有新車都安裝了 ERP 2.0 車載單元,這一升級讓車輛追蹤更加精準,能夠對擁堵程度和車速進行微觀分析,仿佛給交通管理者配備了 「透視眼」,可以更精準地施策。
待現有車輛全部完成車載單元安裝,過渡到 ERP 2.0 系統後,現有的物理收費架將成為歷史,城市道路景觀也將煥然一新。
儘管仍有挑戰,但新加坡的交通管理模式為世界提供了寶貴借鑑。從最初的 ALS 到如今的 ERP 2.0,它見證了科技與政策的完美融合,也讓我們看到,只要不斷探索、創新,城市交通擁堵並非無解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