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东-如切区六家老店设立“迷你博物馆” 介绍文化历史



售卖手工包点的“利满”。(图:国家文物局)

云吞面馆“飞飞云吞面”。(图:国家文物局)

粽子店“金珠肉粽”。(图:国家文物局)

薄饼店“郭源发如切薄饼”。(图:国家文物局)

瓦煲肉骨茶店“新兴”。(图:国家文物局)

加东-如切区六家至少有30年历史的老店同国家文物局合作,在店外设立“迷你博物馆”摆放文物和照片,介绍老店背后的文化历史。
这是继马里士他、甘榜格南、小印度和牛车水之后,第五个“老店铺文化站”。
参与计划的老店包括:薄饼店“郭源发如切薄饼”、云吞面馆“飞飞云吞面”、粽子店“金珠肉粽”、娘惹餐馆“源和春菜馆”、瓦煲肉骨茶店“新兴”和售卖手工包点的“利满”。
拥有86年历史的“郭源发如切薄饼”第三代传人郭金地12岁开始,就向父亲郭进来学习制作薄饼。店里展出的其中一个文物,是创办人郭田园当时使用的加热器具。郭金地说,这个器具的底座有一个凹陷的螺旋,可以用来加热装有薄饼面团的平底锅。
他说:“那个是很厚重的东西,是特别制作的,把电线放在(凹陷的螺旋)里面,用来吸收热量,那个锅不会冷得那么快,因为它会整个很烧。”
创立于1953年的源和春菜馆是本地首家娘惹餐馆,已故创办人叶之桂来自中国海南岛,在本地一户土生华人家里当管家时,向娘惹学习了如何制作道地娘惹菜。
这家老店目前是由第三代掌勺人叶俊凤同她的丈夫一起经营。叶俊凤向记者介绍了餐馆以前使用的餐具。
他说:“以前我爷爷他有做这个餐具,自己印的,里面有店名“源和春”,还有电话号码,以前的电话号码是五个数字的。”
叶俊凤说,她的孩子都不愿接管生意,她只能另外聘请掌厨,让老店能够一直经营下去。
另外,国家文物局也将在今年推出文化遗产新启点(Heritage Activation Nodes),并会率先在加东-如切区推出导览、工作坊等活动。公众也有机会在不同的邻里社区进行文化触点项目,展现不同邻里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