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東-如切區六家老店設立「迷你博物館」 介紹文化歷史



售賣手工包點的「利滿」。(圖:國家文物局)

雲吞麵館「飛飛雲吞麵」。(圖:國家文物局)

粽子店「金珠肉粽」。(圖:國家文物局)

薄餅店「郭源發如切薄餅」。(圖:國家文物局)

瓦煲肉骨茶店「新興」。(圖:國家文物局)

加東-如切區六家至少有30年歷史的老店同國家文物局合作,在店外設立「迷你博物館」擺放文物和照片,介紹老店背後的文化歷史。
這是繼馬里士他、甘榜格南、小印度和牛車水之後,第五個「老店鋪文化站」。
參與計劃的老店包括:薄餅店「郭源發如切薄餅」、雲吞麵館「飛飛雲吞麵」、粽子店「金珠肉粽」、娘惹餐館「源和春菜館」、瓦煲肉骨茶店「新興」和售賣手工包點的「利滿」。
擁有86年歷史的「郭源發如切薄餅」第三代傳人郭金地12歲開始,就向父親郭進來學習製作薄餅。店裡展出的其中一個文物,是創辦人郭田園當時使用的加熱器具。郭金地說,這個器具的底座有一個凹陷的螺旋,可以用來加熱裝有薄餅麵糰的平底鍋。
他說:「那個是很厚重的東西,是特別製作的,把電線放在(凹陷的螺旋)裡面,用來吸收熱量,那個鍋不會冷得那麼快,因為它會整個很燒。」
創立於1953年的源和春菜館是本地首家娘惹餐館,已故創辦人葉之桂來自中國海南島,在本地一戶土生華人家裡當管家時,向娘惹學習了如何製作道地娘惹菜。
這家老店目前是由第三代掌勺人葉俊鳳同她的丈夫一起經營。葉俊鳳向記者介紹了餐館以前使用的餐具。
他說:「以前我爺爺他有做這個餐具,自己印的,裡面有店名「源和春」,還有電話號碼,以前的電話號碼是五個數字的。」
葉俊鳳說,她的孩子都不願接管生意,她只能另外聘請掌廚,讓老店能夠一直經營下去。
另外,國家文物局也將在今年推出文化遺產新啟點(Heritage Activation Nodes),並會率先在加東-如切區推出導覽、工作坊等活動。公眾也有機會在不同的鄰里社區進行文化觸點項目,展現不同鄰里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