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不是看到李显龙国务资政在脸书上盛赞两位小女生,红蚂蚁估计会错过这条暖心的新闻。
https://www.facebook.com/leehsienloong/posts/pfbid036UKtDYFmkpgQcKKtAq3mpY4Zt7wFKVFoaVW15H6q8Pr1Q25m4V1ZLLHaAc3T5o9Tl
李显龙资政在贴文中形容这是一个“关于社区齐心协力回应一个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紧急情况的温馨故事。最先赶到现场救人的先遣急救员全都是公众,他们都是看到myResponder手机应用警报后立即挺身而出。其中两人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中学生,其中一人只有13岁,而且一星期前刚拿到急救证书。”
“要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挺身而出,需要勇气和共情。这个启发人心的故事证明了任何人无论年龄或背景,都能够活跃地帮着救人一命、关怀社区。”
李资政自然没有错过推销myResponder手机应用的机会。
事发经过
看到这里,也许蚁粉会问,李资政说的故事很普通啊,也不见得有多感人,红蚂蚁肯定是夸大其词。
那是因为李资政没有分享过多细节,先来还原一下整件事的经过。
2月4日晚上7点40分左右,就读于四德女中的学生Elina Chua(13岁)在位于圣安德烈村(St Andrew’s Village)的宿舍内温习功课时,看到myResponder手机应用发出警报,告知400米内有人心脏骤停,至今已过了3分钟。
心脏骤停后的首四分钟是黄金救援时间,若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CPR)再结合自动心脏除颤器(简称AED)等急救设备,患者存活率可达30至50%。
如果过了5分钟未急救可能会出现脑死,过了8分钟未获急救可能就会死亡,是刻不容缓的紧急情况。
Elina Chua看到讯息时,第一时间通知16岁的学姐Gracias Prasetyo。

Elina(左)与Gracias(右)是拿着东盟奖学金来新念书的印尼学生。(海峡时报)
事发地点就在宿舍对面那座组屋的其中一个单位。两人赶到现场时看到躺在床上的82岁老先生Rahmat Kayat不省人事,他的儿子、妻子和帮佣都在床边。
老先生的37岁儿子Muhamed Taufik Rahmat是在看到父亲失去呼吸后拨打民防部队热线电话,接电话的人通知他立即进行CPR,同时启动myResponder手机应用警报呼救。
巧的是,看到警报的Elina和Gracias不但是红十字会制服团体成员,Elina也刚在事发前的七天考获她的基础急救资格。
两名女孩一进屋就启动救人模式。较有经验的Gracias赶紧检查老先生的生命迹象,然后进行心肺复苏。由于睡床位置狭窄,Elina无法从旁协助,只好下楼去电梯旁取AED。
走到半路,就看到一名男子手提AED跑过来,他也是看到myResponder手机应用发出警报后赶过来。两人返回屋内,男子指导她们使用AED配合CPR进行急救。
Gracias在AED辅助下,做了8分钟四组CPR。
在那段时间,第四名公众看到myResponder手机应用发出的警报也赶到现场,他是养正小学的教师Kwan Yan Wei(37岁)。
民防部队救护车与急救人员不久后抵达,接手继续CPR并将老先生送往陈笃生医院。
Taufik告诉《海峡时报》,他的父亲当晚在医院还是不幸逝世,但全家人都很感激两名女孩出手援救。
“两名女孩的努力确实让我父亲恢复脉搏,虽然父亲最后没能逃过一劫,但她们的行动可能会激励其他人,而对方很可能会救下另一条生命。”
新加坡红十字会发言人也证实,Elina是本地出现心脏骤停紧急情况时,伸出援手的年纪最小的制服团体成员。
最美丽的风景——人

榜鹅综合社区中心One Punggol今年1月25日举办社区应变能力日,让到场的公众学习如何使用灭火器、自动体外除颤器等,从小开始学习救援。(联合早报)
整起事件最不平凡之处就是人。
13岁的Elina和16岁的Gracias是来自印尼的国际学生,拿东盟奖学金来新加坡念书。
不是新加坡人的她们,不但选择加入救人的制服团体,还愿意花时间成为社区先遣急救员,甚至还为自己能学以致用救人而心怀感恩。
Elina告诉记者,急救培训真的非常有用。
“我一直都认真对待培训。这些我们学习到的技能真的能在日常生活中适用于那些可能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那名提着AED上楼不留姓名的公众,是另一道美丽的风景。做好事不留名,在指导两名女孩如何使用AED后并不居功。
最后赶来的是一名小学老师,他就职的小学早上7点半就开始上课,事发时已快到他歇息的时间,他依然毫不犹豫赶去救人。
虽然这起事件以遗憾收场,但毕竟老先生已经82岁高龄,很可能患有其他隐疾,并不是单靠急救就可以改变命运的,老先生的儿子也很通情达理。
救护车为何没有更早抵达?

新加坡民防部队救护车。(海峡时报)
新加坡民防部队设下的目标是:无论何时,都能在11分钟内响应80%的紧急医疗呼叫。当晚救护车并没有迟到。
在2018年,民防部队已经达到在11分钟内响应91%的紧急医疗呼叫的能力。
2024年12月7日,民防部队曾在脸书写道,他们在12月的第一个星期每天接到将近750通拨打995呼叫救护车的电话,比去年7月至9月之间平均每天多出100多通求救电话。
与此同时,新加坡每天大约会出现五至10起心脏骤停紧急情况,一年约有超过3000人在送院前心脏骤停。
如果在等待救护人员抵达事发现场时,没有人先对患者进行抢救,每一分钟的流失,存活率就会减低10%。2015年推出的myResponder手机应用,就是为了让社区先遣急救员能在民防人员抵达前,回应发生心脏骤停情况的救助呼叫,尽量救下更多人。
这起事件让我们看到先遣急救员的必要性,也看到新加坡有这么多愿意伸出援手无私救人的公众,这里不是一个自扫门前雪的社会。这些伸出援手的公众不是第一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人。
就像Elina(光明)和Gracias(感谢)的名字所揭示的,她们的行为让大家感受到光明的温暖、心存感激。新加坡社会有她们这样的年轻人,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