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不是看到李顯龍國務資政在臉書上盛讚兩位小女生,紅螞蟻估計會錯過這條暖心的新聞。
https://www.facebook.com/leehsienloong/posts/pfbid036UKtDYFmkpgQcKKtAq3mpY4Zt7wFKVFoaVW15H6q8Pr1Q25m4V1ZLLHaAc3T5o9Tl
李顯龍資政在貼文中形容這是一個「關於社區齊心協力回應一個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緊急情況的溫馨故事。最先趕到現場救人的先遣急救員全都是公眾,他們都是看到myResponder手機應用警報後立即挺身而出。其中兩人是來自印度尼西亞的中學生,其中一人只有13歲,而且一星期前剛拿到急救證書。」
「要在緊急情況發生時挺身而出,需要勇氣和共情。這個啟發人心的故事證明了任何人無論年齡或背景,都能夠活躍地幫著救人一命、關懷社區。」
李資政自然沒有錯過推銷myResponder手機應用的機會。
事發經過
看到這裡,也許蟻粉會問,李資政說的故事很普通啊,也不見得有多感人,紅螞蟻肯定是誇大其詞。
那是因為李資政沒有分享過多細節,先來還原一下整件事的經過。
2月4日晚上7點40分左右,就讀於四德女中的學生Elina Chua(13歲)在位於聖安德烈村(St Andrew’s Village)的宿舍內溫習功課時,看到myResponder手機應用發出警報,告知400米內有人心臟驟停,至今已過了3分鐘。
心臟驟停後的首四分鐘是黃金救援時間,若進行正確的心肺復甦(CPR)再結合自動心臟除顫器(簡稱AED)等急救設備,患者存活率可達30至50%。
如果過了5分鐘未急救可能會出現腦死,過了8分鐘未獲急救可能就會死亡,是刻不容緩的緊急情況。
Elina Chua看到訊息時,第一時間通知16歲的學姐Gracias Prasetyo。

Elina(左)與Gracias(右)是拿著東協獎學金來新念書的印尼學生。(海峽時報)
事發地點就在宿舍對面那座組屋的其中一個單位。兩人趕到現場時看到躺在床上的82歲老先生Rahmat Kayat不省人事,他的兒子、妻子和幫傭都在床邊。
老先生的37歲兒子Muhamed Taufik Rahmat是在看到父親失去呼吸後撥打民防部隊熱線電話,接電話的人通知他立即進行CPR,同時啟動myResponder手機應用警報呼救。
巧的是,看到警報的Elina和Gracias不但是紅十字會制服團體成員,Elina也剛在事發前的七天考獲她的基礎急救資格。
兩名女孩一進屋就啟動救人模式。較有經驗的Gracias趕緊檢查老先生的生命跡象,然後進行心肺復甦。由於睡床位置狹窄,Elina無法從旁協助,只好下樓去電梯旁取AED。
走到半路,就看到一名男子手提AED跑過來,他也是看到myResponder手機應用發出警報後趕過來。兩人返回屋內,男子指導她們使用AED配合CPR進行急救。
Gracias在AED輔助下,做了8分鐘四組CPR。
在那段時間,第四名公眾看到myResponder手機應用發出的警報也趕到現場,他是養正小學的教師Kwan Yan Wei(37歲)。
民防部隊救護車與急救人員不久後抵達,接手繼續CPR並將老先生送往陳篤生醫院。
Taufik告訴《海峽時報》,他的父親當晚在醫院還是不幸逝世,但全家人都很感激兩名女孩出手援救。
「兩名女孩的努力確實讓我父親恢復脈搏,雖然父親最後沒能逃過一劫,但她們的行動可能會激勵其他人,而對方很可能會救下另一條生命。」
新加坡紅十字會發言人也證實,Elina是本地出現心臟驟停緊急情況時,伸出援手的年紀最小的制服團體成員。
最美麗的風景——人

榜鵝綜合社區中心One Punggol今年1月25日舉辦社區應變能力日,讓到場的公眾學習如何使用滅火器、自動體外除顫器等,從小開始學習救援。(聯合早報)
整起事件最不平凡之處就是人。
13歲的Elina和16歲的Gracias是來自印尼的國際學生,拿東協獎學金來新加坡念書。
不是新加坡人的她們,不但選擇加入救人的制服團體,還願意花時間成為社區先遣急救員,甚至還為自己能學以致用救人而心懷感恩。
Elina告訴記者,急救培訓真的非常有用。
「我一直都認真對待培訓。這些我們學習到的技能真的能在日常生活中適用於那些可能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那名提著AED上樓不留姓名的公眾,是另一道美麗的風景。做好事不留名,在指導兩名女孩如何使用AED後並不居功。
最後趕來的是一名小學老師,他就職的小學早上7點半就開始上課,事發時已快到他歇息的時間,他依然毫不猶豫趕去救人。
雖然這起事件以遺憾收場,但畢竟老先生已經82歲高齡,很可能患有其他隱疾,並不是單靠急救就可以改變命運的,老先生的兒子也很通情達理。
救護車為何沒有更早抵達?

新加坡民防部隊救護車。(海峽時報)
新加坡民防部隊設下的目標是:無論何時,都能在11分鐘內響應80%的緊急醫療呼叫。當晚救護車並沒有遲到。
在2018年,民防部隊已經達到在11分鐘內響應91%的緊急醫療呼叫的能力。
2024年12月7日,民防部隊曾在臉書寫道,他們在12月的第一個星期每天接到將近750通撥打995呼叫救護車的電話,比去年7月至9月之間平均每天多出100多通求救電話。
與此同時,新加坡每天大約會出現五至10起心臟驟停緊急情況,一年約有超過3000人在送院前心臟驟停。
如果在等待救護人員抵達事發現場時,沒有人先對患者進行搶救,每一分鐘的流失,存活率就會減低10%。2015年推出的myResponder手機應用,就是為了讓社區先遣急救員能在民防人員抵達前,回應發生心臟驟停情況的救助呼叫,儘量救下更多人。
這起事件讓我們看到先遣急救員的必要性,也看到新加坡有這麼多願意伸出援手無私救人的公眾,這裡不是一個自掃門前雪的社會。這些伸出援手的公眾不是第一人,也不會是最後一人。
就像Elina(光明)和Gracias(感謝)的名字所揭示的,她們的行為讓大家感受到光明的溫暖、心存感激。新加坡社會有她們這樣的年輕人,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