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堪称其独一无二的退休保障基石。这一制度并非单纯依靠纳税人维持的国家养老金模式,也绝非仅仅依赖个人储蓄来保障养老生活。它充分体现了新加坡独特的社会契约精神,要求个人、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发力,协同打造一张覆盖退休、住房和医疗等多方面需求的社会安全网。
01 退休金是独一无二退休保障制度
据了解,新加坡公积金制度自1955年建立以来,已走过70年的风雨历程。起初,公积金制度只是一个简单的强制性储蓄计划,旨在为退休员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当时,其功能较为单一,主要侧重于养老储蓄,员工和雇主分别按照一定比例缴纳公积金,存入员工的个人账户,员工退休后便可支取这笔资金用于养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积金制度不断调整和完善。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新加坡政府允许公积金会员动用公积金储蓄购买公共组屋,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民众的住房问题,还极大地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成为公积金制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此后,公积金制度进一步拓展其功能,涵盖了医疗保健、教育等领域。例如,1984年推出的健保双全计划,允许会员使用公积金支付住院费用和部分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为民众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1985年实施的公积金教育计划,允许会员提取公积金支付子女在本地高等院校的学费,减轻了家庭的教育负担。
今年恰逢中央公积金局成立70周年之际,新加坡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人力部长兼贸工部第二部长陈诗龙一同深入阐述了公积金制度随着新加坡人口结构变化不断发展的历程,以及该制度如何持续为新加坡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住房、医疗和退休需求提供有力支持。
黄总理指出,单纯由纳税人维持的养老金制度,表面上看似美好,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劳动队伍的逐渐萎缩,每个纳税人肩上的负担会愈发沉重。而完全依靠个人存钱养老的制度,对个人而言则是难以承受的重负。
新加坡另辟蹊径,选择了独特的公积金制度。黄总理强调,公积金制度是新加坡社会契约的生动体现。
个人每月需将薪金的一部分存入公积金户头,雇主也需按规定为员工缴纳公积金,而政府则承担起整个制度的运行管理职责,不仅提供无风险的利息保障,还通过多种方式向弱势群体伸出援手,共同构建起全面而坚实的安全网。
黄总理明确表示,公积金已然成为我国社会安全网的重要支柱,但政府不会满足于现状,未来将持续改进和强化这一制度,确保它始终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一环,切实满足全体新加坡人当下和未来的需求。
同时,他也着重强调,个人责任和自力更生依然是新加坡坚守的重要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公积金制度的责任全部由个人承担。
02 公积金基本存款确保公民有保障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政府为每个人提供了更高的利息,还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了就业入息补助、安居津贴等福利。
2024年,政府更是宣布为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和校友颁发工教院升学奖,为修读专业文凭课程的学生填补中学后延续教育户头和公积金普通户头,帮助他们解决求学期间的开销问题,同时为日后的购房和养老需求做准备。
黄总理解释道,我们深知工教院的学生和毕业生在起步阶段,薪资水平比不上理工学院和大学的毕业生,工资增长速度也相对落后于部分同龄人。

因此,我们希望给予他们额外的支持。据估算,将这些补贴累计起来,如今步入职场的年轻人到65岁时,公积金户头中大约能获得15万元的政府援助。
对于年长者,由于他们过去可能未能充分从公积金制度的改进中受益,导致难以存够足够的钱用于养老。为此,政府早在几年前就推出了乐龄补贴。建国一代和立国一代配套政策,也为这部分群体的医疗保健提供了大量帮助。
近期,政府通过检视相关数据和统计资料,发现部分壮龄人群也可能面临养老储蓄不足的问题。于是,政府推出了共同前进配套,借助配套中的就业储蓄花红,为仍在工作的这部分人群提供补助。黄总理表示,这些举措都是政府助力全体新加坡人增加公积金储蓄的有效方式,尤其侧重于帮助弱势群体。
他进一步表示,新加坡致力于推动公积金制度不断进步,努力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打造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让每个人都能切实感受到来自国家的支持,共享国家发展的成果。
在谈及住房与退休保障的关系时,黄总理指出,利用公积金购买组屋是实现居者有其屋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住房也是人们退休后的一种保障,拥有住房意味着无需支付租金,而且还能通过大屋换小屋或出租房间的方式获得额外的生活费用。
不过,他也提醒民众,不应在住房上过度花费。为此,当局对可用于购房的公积金储蓄进行了限制。此外,民众购买的组屋应能满足其终身居住需求。
陈诗龙则认为,允许民众动用公积金购买组屋是当年政府的一项明智决策。这一举措不仅让新加坡人能够从国家发展中受益,还发挥了稳定的政治作用。
当人们对这片土地和自己拥有的房屋投入心血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这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在过去70年里不断发展完善,未来也将继续顺应时代变化,持续革新,为全体新加坡人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