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堪稱其獨一無二的退休保障基石。這一制度並非單純依靠納稅人維持的國家養老金模式,也絕非僅僅依賴個人儲蓄來保障養老生活。它充分體現了新加坡獨特的社會契約精神,要求個人、僱主和政府三方共同發力,協同打造一張覆蓋退休、住房和醫療等多方面需求的社會安全網。
01 退休金是獨一無二退休保障制度
據了解,新加坡公積金制度自1955年建立以來,已走過70年的風雨歷程。起初,公積金制度只是一個簡單的強制性儲蓄計劃,旨在為退休員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當時,其功能較為單一,主要側重於養老儲蓄,員工和僱主分別按照一定比例繳納公積金,存入員工的個人帳戶,員工退休後便可支取這筆資金用於養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公積金制度不斷調整和完善。在20世紀60年代,為了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目標,新加坡政府允許公積金會員動用公積金儲蓄購買公共組屋,這一舉措不僅解決了民眾的住房問題,還極大地推動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成為公積金制度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此後,公積金制度進一步拓展其功能,涵蓋了醫療保健、教育等領域。例如,1984年推出的健保雙全計劃,允許會員使用公積金支付住院費用和部分重大疾病的治療費用,為民眾提供了基本的醫療保障;1985年實施的公積金教育計劃,允許會員提取公積金支付子女在本地高等院校的學費,減輕了家庭的教育負擔。
今年恰逢中央公積金局成立70周年之際,新加坡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一同深入闡述了公積金制度隨著新加坡人口結構變化不斷發展的歷程,以及該制度如何持續為新加坡人在人生不同階段的住房、醫療和退休需求提供有力支持。
黃總理指出,單純由納稅人維持的養老金制度,表面上看似美好,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以及勞動隊伍的逐漸萎縮,每個納稅人肩上的負擔會愈發沉重。而完全依靠個人存錢養老的制度,對個人而言則是難以承受的重負。
新加坡另闢蹊徑,選擇了獨特的公積金制度。黃總理強調,公積金制度是新加坡社會契約的生動體現。
個人每月需將薪金的一部分存入公積金戶頭,僱主也需按規定為員工繳納公積金,而政府則承擔起整個制度的運行管理職責,不僅提供無風險的利息保障,還通過多種方式向弱勢群體伸出援手,共同構建起全面而堅實的安全網。
黃總理明確表示,公積金已然成為我國社會安全網的重要支柱,但政府不會滿足於現狀,未來將持續改進和強化這一制度,確保它始終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關鍵一環,切實滿足全體新加坡人當下和未來的需求。
同時,他也著重強調,個人責任和自力更生依然是新加坡堅守的重要原則,但這並不意味著公積金制度的責任全部由個人承擔。
02 公積金基本存款確保公民有保障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里,政府為每個人提供了更高的利息,還為低收入群體提供了就業入息補助、安居津貼等福利。
2024年,政府更是宣布為工藝教育學院的畢業生和校友頒發工教院升學獎,為修讀專業文憑課程的學生填補中學後延續教育戶頭和公積金普通戶頭,幫助他們解決求學期間的開銷問題,同時為日後的購房和養老需求做準備。
黃總理解釋道,我們深知工教院的學生和畢業生在起步階段,薪資水平比不上理工學院和大學的畢業生,工資增長速度也相對落後於部分同齡人。

因此,我們希望給予他們額外的支持。據估算,將這些補貼累計起來,如今步入職場的年輕人到65歲時,公積金戶頭中大約能獲得15萬元的政府援助。
對於年長者,由於他們過去可能未能充分從公積金制度的改進中受益,導致難以存夠足夠的錢用於養老。為此,政府早在幾年前就推出了樂齡補貼。建國一代和立國一代配套政策,也為這部分群體的醫療保健提供了大量幫助。
近期,政府通過檢視相關數據和統計資料,發現部分壯齡人群也可能面臨養老儲蓄不足的問題。於是,政府推出了共同前進配套,藉助配套中的就業儲蓄花紅,為仍在工作的這部分人群提供補助。黃總理表示,這些舉措都是政府助力全體新加坡人增加公積金儲蓄的有效方式,尤其側重於幫助弱勢群體。
他進一步表示,新加坡致力於推動公積金制度不斷進步,努力減少社會不平等現象,打造一個更加公平、包容的社會,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讓每個人都能切實感受到來自國家的支持,共享國家發展的成果。
在談及住房與退休保障的關係時,黃總理指出,利用公積金購買組屋是實現居者有其屋的重要途徑。從某種意義上講,住房也是人們退休後的一種保障,擁有住房意味著無需支付租金,而且還能通過大屋換小屋或出租房間的方式獲得額外的生活費用。
不過,他也提醒民眾,不應在住房上過度花費。為此,當局對可用於購房的公積金儲蓄進行了限制。此外,民眾購買的組屋應能滿足其終身居住需求。
陳詩龍則認為,允許民眾動用公積金購買組屋是當年政府的一項明智決策。這一舉措不僅讓新加坡人能夠從國家發展中受益,還發揮了穩定的政治作用。
當人們對這片土地和自己擁有的房屋投入心血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歸屬感和自豪感,這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制度在過去70年里不斷發展完善,未來也將繼續順應時代變化,持續革新,為全體新加坡人的幸福生活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