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防控疫情的 “难点”与“对策”

2020年04月15日   •   7353次阅读

进入4月份以来,新加坡疫情的日益严峻, 确诊人数直线飙升。从4月5日开始,新加坡的单日新增就达到了三位数。在13日当天,更是创下近386的最高值,累计3000多的确诊人数。在亚太的国家和地区中,每百万人中511人感染,人均感染率是第一。

新加坡的累计确诊人数从500人涨到1000人,用了10天;从1000人涨到1500人,用了7天,而从1500人涨到2000人却仅仅用了3天。

面对感染群的持续扩散 , 有必要检讨一下,近期新加坡防控疫情方面存在的 “难点”与“对策”,明确下一阶段防控的重点和目标。

对基本面的回顾

新加坡的疫情防控是从今年1月2号开始的,3号进入实战阶段,开始对武汉市来新加坡的人员进行体温等方面的检测。

防控疫情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初期的重点防控中国与新加坡的往来人员;

二是重点防控其他国家回新加坡的人员;

三是重点防控新加坡国内客工及其接触人员的感染。

新加坡的防控在第一阶段,是非常有成效的,一直到3月上旬,感染的人数还不多,被世界卫生组织多次表扬。近期感染人数暴增,主要来源就是外籍客工及其相关人员。

疫情防控的几个“基本点”

疫情从开始爆发到现在,对新冠肺炎的认识是没有大的变动的,如新冠肺炎的致死率不高,只有1%左右,而且死亡者绝大部分属于年长者及有其他疾病者;飞沫是病毒传染的主要方式;类似普通流感;治疗没有特效药主要靠提高自己的免疫力;还有“不要求健康人戴口罩”;恐慌心理比病毒危害更厉害等等。

但是,在实践中,为什么出现了致死率高达10%以上情况,如西方国家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国家,致死率都非常高。因为“致死率不高”,只是在主观理论上的推断,如果客观上条件配合的好,是有可能实现的。目前中国的死亡率还是符合这个判断的。

西方国家在医疗资源,医疗手段以及医疗“态度”等方面如果“积极配合",“致死率 ”也可能会达到的,但是一些国家 ”放弃治疗老人“,强调”群体免疫“,缺医少药缺少医疗设备,以及单纯以西医治疗等等,于是导致“致死率很高”的现象,不能因此就得出”致死率只有1%左右"就是错误的结论。在新加坡3000名左右发病的人,只病逝9人,还低于这个死亡率。

二来对于“不要求健康人戴口罩”,在理论上也是对的,实践中难以执行主要是由于”健康人“的标准难以掌握,因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症状也会传染他人者”,如果我们能够做到100%地检测出无症状者,仍然可以对健康人不必要戴口罩,因为我们目前做不到这一点,所有要求“有病的人”戴口罩就无法执行了,对“无症状者不知道自己是病人”的情况下,新加坡及时调整了政策,所以要求大家在公共场合必须戴口罩,这并不等于说以前的不要求健康人戴口罩就是错误的。

医疗资源不足

医疗资源不足分为检测(防护)能力和治疗能力两个部分。新加坡什么都缺,如缺水缺粮缺肉缺蛋缺水果蔬菜等等,就是不缺钱,只要是用钱能解决的事,在新加坡就不是个“事”。但是“钱”有余而“力”不足,因为钱不是“万能”的,生活中就是有钱也解决不了的问题,钱买不到”健康“买不到“命”。前几天有新加坡的官员说:“因为检测最终确诊率并不高,等同浪费了检测器“。

其实,这倒不是怕“花钱”,主要还是出于检测能力方面的考量,对新加坡来说,目前急需要检测的地方很多,如医院口岸以及被隔离的人员等等,如果普遍检测 ,检测能力肯定不足,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检测只得确保重点。初期不要求健康的人戴口罩,也有口罩首先要保证医务服务人员的需求等方面的考量。

由于检测能力不够。新加坡在过去的三周,虽然检测量已经从平均每日2000人增加到2800-2900次。但是仍然是不够,相比目前德国的日均检测量已经达到每天20万人次,还是存在差距的。“如果再扩大检测量,新加坡的医疗机构是否有能力也是一个问题。当务之急,必须尽快提高检测能力,采用先进的检测方法,逐步扩大检测的范围和人员。

目前国际上先进的检测方法很多,有的国家在几十分钟内就可以检测出来结果。现在,新加坡已经充分调动基层医院的检测能力,提高检测的水平,这些都是新加坡正在做的工作。

由于近期对海外留学生等人的回国,已经采取了病毒检测等措施的除外,现在仍然需要重点检测以下 “三种人”:

一是疫情期间新加坡与武汉市的往来人员,笔者早在2月中旬呼吁对他们进行普遍检测,可能当时来不及做,现在仍然需要对他们进行检测,因为新冠肺炎的潜伏期说不准,虽然过去了3个多月,难免仍然存在无症状者;

二是对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以及东盟国家的往来人员,这部分人员的数量远远大于中国,由于当时的疫情发生重点在中国,往往忽视对这个部分人员的检测,而且这部分人员众多,而且内部交往密切,一些客工宿舍就像一个放大了的”钻石号游轮“,只要一个人感染上,就会使客工多人感染。如果他们外出, 相关的许多服务场所的工作日人员也被感染,这可能是不明来源的主要源头之一。

三是对所有的隔离人员进行普遍检测。隔离人员一般都是与感染者密切接触的人员,他们的感染率大大高于其他人,确有必要对他们都进行病毒检测。

治疗能力不足

面对累计超过3000的确诊人数,对新加坡的医疗机构是一次“大考”,随着疫情的发展,扩大检测后,检测出来的数字可能远远大于现在公布的数字,当然其中许多人可能不需要进行治疗,但是其中还会有一部分人需要治疗的。据联合早报上的估计,如果普遍检测,被病毒感染的人数可能高达5000人,一时间突然增加了几千人甚至上万人被感染,新加坡的医疗机构是不堪重负的,新加坡已经出现医疗资源紧缺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新加坡政府已经有所考量,如新建”方舱医院“,加强基层医院的收治能力,轻重症分治等等措施。

相对应的措施

1.继续发挥基层医院的力量,扩大基层800多家医院的收治能力;

2.新建”方舱医院“,目前已经建成并且开始收治病人;

3. 检测抗体。对所有被检测人员,增加抗体检测内容,如果检测出抗体,可以动员这些人捐献血液,用于病人的救治。我看到有报道说,有一位老年患者,急需抗体救命,可能没有找到,后来去世了。那么多治愈的病人,是没有抗体,还是没有检测或者无人愿意捐献,可以调查一下,挖掘抗体在治疗中的作用;

4.大力推广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从中国的经验来看,中医中药的效果非常好,对中西医结合的医院,可以逐步增加中医中药医治疗的比重。

心理准备不足

在新增数据当中,最让人害怕的就是来源不明的病例。目前新加坡来源不明的感染病例,大约占到总确诊人数的五分之一,这个比例还在迅速扩大。对此,每一个新加坡人,都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还是老话题,首先要消除恐慌心理,在有些情况下,恐慌心理比疾病的危害更大,如一些癌症患者,过早去世的原因,主要就是心理负担太重。

建议对外外国籍的确诊数数据分开公布

对待客工感染数量的迅速增加,一些公民的心理上是准备不足的,可以考虑改进确诊数字的公布方法,就是国内和外国籍的确诊人数分开。在公布确诊数量时,对对外籍人员单例公布(其中主要是客工感染 ),就像日本在初期,对钻石号上的乘客感染人数实行数量单例一样。新加坡也有必要,把本国人与外籍人的感染数字分开公布,这里不存在外国人歧视和种族歧视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明确防控重点,也可以减少国人的恐慌心理。

另外,对于死亡人员的统计,也应该分别对待,如病逝的9个人之中,就有一个是印度尼西亚人,在发病后跑来新加坡就诊,后在新加坡病逝,这本来就与与新加坡的关系不大。在其他的病逝者中,是否还有外国人不得而知,从尊重死者的角度来说,也应该公布他们的国籍和简历。当然其他一切政策待遇,如免费检测免费治疗等等,和国内公民都一样的。

分开统计,不但有利于消除人们的恐慌心理,对制定防控措施,也是有指导作用的。当然对国外公布数字,可以采取公布国内总数后,再加上括号说明,其中不包括外国籍病例xx个。

对病逝人员数字的统计公布,可以参照执行。这样,如果外国人感染的多,新加坡的防控重点就放在外国人的集中居住区。

随着无症状案例的增加,可能还要增加项目公布,对无症状人员的数字,也要另外公布,中国目前已经分开公布了。

不要小看“数字”的作用,疫情期间,只有一个武汉人跑到西藏,就使整个西藏如临大敌,而多一个人数或者少一个人数,对武汉市来说无所谓,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毫无疑问,新加坡被感染人确诊的数字越小,对稳定人心的作用就越大。

物资供应不足

除了医疗资源的供应紧张,日常生活的物资也出现了“抢购”的现象,国家已经发出,不排除部分物资出现调价的可能性。

因为新加坡是一个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国家,而且是一个城市国家,基本上没有资源,没有腹地,许多物资严重依赖进口,正常情况下没有问题,在疫情的非常时期,国外的物资在生产流通方面,都遇到了困难,一些主要物资还开始涨价,新加坡就会受到影响。

日前,新加坡已经出现过超市卖空货架的状况,对个别商品还出现了“抢购”现象,政府不得不对个别商品出台限购令。

新加坡主要的对策就是对外广开货源,对内发放补贴。

其实,造成少数商品短时间的供不应求,主要还是由于大家的恐慌心理,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政府会保障供应的,新加坡人不会买不到米没有饭吃的。但是政府表态,不能保证一些商品的价格不变,由于物流的成本增加,商品涨价是大概率的事情。这主要是针对粮食类及肉蛋类副食品。

建议对政府干预粮食价格

面对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调高粮食价格,在市场上形成了一些恐慌,新加坡政府有必要对粮食价格进行行政干预,确保粮食市场的稳定。

对待商品的价格问题,有计划调节为主还是市场调节为主给两种方式,目前新加坡采取给老百姓发钱的方式,是以市场调节为主的。

也可以考虑计划调节为主的方式,如对大米的价格,成本增加后,国家直接补贴给经销商,保证市场上物价不变。

还有一种办法是,政府把改“发钱为发米”,现在新加坡政府给每个公民发600元新币,只要一半300元钱改为发米,由政府统一采购,职工总社等部门来执行,发给每一个公民,这样对粮食问题,就不需要限购,也不会出现抢购了。

如果全世界的粮食都出现了 “供不应求”的现象,政府还可以考虑“发放票证”来计划供应,当然,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因为现在粮食问题主要是流通领域不畅。

在财政上,新加坡政府有能力干预粮食价格,补贴企业和补贴个人,该发钱为发米等等,只是补贴的方式不同,并不增加补贴金额。这样做的好处是

一是效率比较高,二是有利于稳定人心。

公交按下“暂停键”

从15日开始,新加坡的大部分公共运输停运,其实在一周前,新加坡政府号召大家“禁足”不要出门。绝大部分人在家“隔离”后,公交的作用已经不大了,有的虽然还在运行,但是乘客已经很少了,有时整个车厢里只有几个乘客,甚至出现空车运行的状况,已经没有运行的必要了。公交只为了极少数人的需求

来保持运行也是一种浪费。公交按下“暂停键”,既是防控疫情的需要,也是经济节约的考量。由于发生乘坐公共运输工具被感染的现象极少,公交“暂停”,主要还是经济上的考量。

当然,对计程车要允许经营,作为城市公交的补充。虽然人们的出行需求大量减少,毕竟一些人还需要出行 ,有些人还需要坚守工作岗位的,在公交停运后,计程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对坚持上班的人,单位可以给这些人发放交通补贴。私家车也应该允许出行,因为私家车的出行,不可能造成病毒的扩散和传播,没有必要禁止。

1/2
下一页
"在新加坡中了1000万新元,钱要怎么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万次阅读
2025新加坡准证政策大变革,全面调整要点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3万次阅读
这对新加坡夫妻在中国玩了近一个月,离境时被海关质问,竟这样说!
2025年05月02日   •   13万次阅读
年薪16万新币仍喊穷!新加坡中产哭诉:我们才是隐形贫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万次阅读
旅游签连续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读爸爸被ICA请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5万次阅读
外国势力干预新加坡大选!网友:原来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万次阅读
新加坡史上最纠结选战:66岁副总理临危受命,为何反成选民"烫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给谁了?然后秋后算账?
2025年05月01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地铁再现蹭饭女团,专盯安哥出手,30秒变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2万次阅读
我在新加坡陪娃读书,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过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华侨银行开户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全球抢人!将大批引进这类新移民!职位空缺近8万人
2025年04月29日   •   1万次阅读
入境新加坡可以带香肠吗?
2025年05月02日   •   1万次阅读
从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选期间注意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万次阅读
人在新加坡过世后财产会这样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阅读
25 岁的滚烫人生:从NTU校园夜宵摊到千万麻辣帝国的逆袭密码
2025年05月02日   •   9405次阅读
乘坐飞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丢失?官方解决方案来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阅读
遍布全岛!新加坡徒步50个绝美秘境路线曝光:雨林、海岸、湿地...
2025年04月29日   •   8379次阅读
国人纷纷声援副总理颜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6327次阅读
留英博士到卡车司机,他从上海开电车狂飙3000公里惊现新加坡街头!
2025年05月03日   •   5301次阅读
还记得28岁的你做了些什么吗? 那时的你会怎么用1万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阅读
超干货!几岁可以单独坐车?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带娃乘车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阅读
她在新加坡转行幼教后工资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变谁?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阅读
是被风吹还是恶作剧? 行动党宣传册和工人党海报如此“接地气”
2025年04月28日   •   3762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