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台的最后一夜
2008年7月31日晚上7点,在国际台宽敞的直播室里人声沸腾!除了全体播音人和部分兼职广播员,南洋理工大学和理工学院的实习生,都参与了当晚的直播,大家都想向听众道别。临别依依,只有在当晚身历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份难舍难分的情谊。最后一夜的3小时播音即将结束,当直播室墙上的挂钟指向晚上9点59分,国际台的序曲响起,给国际台的14年零5个月的播音正式画上休止符。我们也完成了短波对外广播的使命,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从此走入历史……
外一章
告别了新加坡国际广播台,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各散西东,各奔前程,大家尝试在加利谷山寻找另一片发展空间,我们的播音人有的成功转型了,很可惜,有的被分配到无法发挥所长的工作单位,只好忍痛离职了!

2001年作者远赴上海采访美国911事件后首次在中国举行的亚太经合论坛。
在国际广播行业打拼了15年,2009年我重新回到职业生涯起步的原点,加入时事组《星期二特写》团队,负责制作时事纪录片。电视制作原本是我熟悉的行业,可是经过多年的变化,物换星移,人事全非,不论是资料收集、拍摄手法、剪辑和录音等,同过去的作业方式有天壤之别,得重新适应和掌握新技术,才能如鱼得水,应付自如。

1992年摄影团队远赴北京拍摄电视纪录片《腾飞的龙》系列。左起:编导潘春榕、录音师温耀成、陈桂珍和摄影师陈福荣。
上世纪80年代,我除了制作本地时事节目,也有机会到海外拍摄纪录片。印象深刻的节目,包括20世纪80年代参与制作探讨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纪录片,我负责采访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制作纪录片《分秒必争》从中窥探香港人的拼搏精神,探讨当年香港如何在经济方面取得靓丽的成绩,在哪些方面值得新加坡人借鉴和学习。上世纪90年代有幸参与纪录片《腾飞的龙》系列节目的制作,到中国北京进行长达一个月的采访,制作3个纪录片:《培苗儿》探讨中国如何培养奥运桌球、体操和游泳冠军;《一个好》探讨中国独生子女的问题:《走出四合院》探讨中国的住房改革问题。
2009年重新投入《星期二特写》,再次有机会出国拍摄纪录片。先是到广东三水拍摄《谢幕人生》之《红头巾》,访问了当地百岁的红头巾;接着到北京拍摄探讨中国婚姻关系的3集《想婚了》系列;又参与制作《星洲头家》系列之《余东旋》与《胡文虎》。还特地带摄影队前往马国务边(Gopeng)和怡保实地采访当地与余东旋有关的人和物。在拍摄《胡文虎》纪录片时,我还远赴中国福建永定拍摄当地的虎豹别墅,又到香港访问胡文虎的女儿胡仙。
在加利谷山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尽管那是一段尝尽酸甜苦辣滋味的旅程,它还是让旅人留下难忘的记忆,永不磨灭!

陈桂珍 作者简介:
陈桂珍是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中文台高级节目总监。在RSI成立之前她担任过《焦点》节目监制兼主持。RSI停播之 后,她为《星期二特写》制作过《星洲头家》系列之《余东旋》和《胡文虎》;《谢幕人生》系列之《红头巾》。90年代她的作品包括《腾飞的龙》系列之《培苗儿》《走出四合院》和《一个好》等。陈桂珍在70、80年代曾经制作过《工友园地》《新闻集锦》《座谈会》《国会报道》《全国大选》和《每日杂志》等。
《回望加利谷山》是第一本详细记录新加坡广播电视发展史的重要中文书籍,是50多位曾在加利谷山新传媒(MediaCorp)中文节目组的台前幕后人员撰写的集体记忆,图文并茂地讲述了80年来发生在加利谷山(Caldecott Hill)的重大事件和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50个篇章分为八辑:统帅、先驱、广播、新闻与时事、综艺节目、华语戏剧、幕后大军、熠熠星光,时间跨度从1942年日本占领新加坡时期一直到2016年新传媒搬迁到纬壹科技城。真实地记录了一批热爱广播电视事业的台前幕后人员,如何在摸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从零开始不断追求卓越;如何为观众制作更好更精彩的广播和电视节目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回望加利谷山丨来源
陈桂珍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