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老年人能赚这么多钱!他们的养老方式是什么样的?
新加坡,一个人口日益增长且逐渐步入老龄化的国家。
近年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多次公开演讲中,都特别强调了养老问题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房子和退休金。”李总理在上一年的国庆日演说中专门提到了这个观点。
尽管如此,依然有人认为在新加坡养老并非易事。为了探究这背后的真实情况,我走访了街头,采访了一位在香港出生、已在新加坡生活30多年的中老年人士。
他是一位自90年代随家人移民至新加坡、并已入籍的中老年男士。在新加坡,他开设了一家钱币店,通过买卖各国货币来赚取收入。不过,他表示自己开店并非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追求个人对收藏钞票的兴趣。他说:“有时,我投入的成本甚至超过了所获得的回报。”但他似乎对此并不太在意。
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退休生活并不感到太担忧。尽管居住在三房式住宅中,他的孩子们都已经独立,他自己只需要赚取足够的钱来维持个人生活即可。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另一位接受采访的新加坡女士身上。她在一家食品摊位工作,尽管工作辛苦且几乎没有休息日,但她对此持开放态度,认为只要不介意工作性质,总能找到工作。她说:“勤劳就一定能找到工作。” 她的时薪大约在12-15新币,对自己的收入还算满意。她觉得,比起闲坐在家,出来工作更有意义。
不少人认为新加坡的老年人自养老生活艰难。然而,通过实地采访可以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单一。
那么,新加坡的年轻人是否会给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呢?
根据《海峡时报》的一项调查显示,约70%的新加坡人每月都会给父母300-500新币作为零用钱。大多数受访者表示,这是他们表达孝心的方式。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循环。我们年轻时得到父母的照顾,现在轮到我们照顾他们了。”
然而,不同年龄段的新加坡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例如,Z世代(18-26岁)的年轻人认为,给父母零用钱相当于为自己住在家中支付了一部分房租。
尽管如此,给父母钱在大多数新加坡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金钱的数量,而是心意。即便是一些正在服兵役、收入不高的年轻人,也会拿出一部分津贴给父母。
但并非所有新加坡人都愿意被父母视为经济支柱。一些人表示,因为父母对金钱的过多要求,他们与父母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和怨恨。这反映出在新加坡,尽管普遍认为子女应当经济上支持父母,但这种支持并非没有界限。
归根结底,许多新加坡年轻人认为给父母钱是自愿的,而非强制性的。他们愿意为父母提供支持,但同时也希望这种支持是在双方都能接受的范围内。他们认为,子女应有选择给予父母多少经济支持的自由。
那么,新加坡年轻人给父母的这些零用钱,真的足以应对父母的日常生活开销吗?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显然,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家庭成员的期望值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新加坡养老很难吗?
在互联网上,关于“新加坡养老难”的看法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观点。
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年长的新加坡居民为了维持生计而不得不继续工作。由于体力和教育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从事年轻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例如清扫街道或推著冰淇淋车沿街叫卖。在新加坡的食阁里,常常能看到年老的人们弯著背清洁餐具。
一些老年人甚至连这样的工作也找不到。在新加坡这个四季如夏的国家,他们不得不在街头收集废品,衬衫被汗水浸湿。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Ng Kok Hoe教授曾领导一项研究,发现在当时的新加坡,一名65岁老人每月至少需要1379新币来维持生活。而对于55至64岁的人群,这一数字上升至1721新币;65岁以上的人则需要每月2351新币。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月入中位数仅为5070新币,许多老人根本赚不到这么多。因此,他们不得不延长工作年限,以争取更多的收入。
去年8月,香港TVB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中,一位75岁的新加坡老人表示,尽管他和妻子十年前就开始领取公积金,但每周仍需工作六天以维持生活。他说:“很想退休,但是不敢有退休的念头……如果真的做不动了,就坐在这里我们就没得吃了,那时候又怎么办呢?”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新加坡政府并非无所作为。
新加坡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帮助老年人重新就业,提高公积金缴纳比率,允许老人将房产变现,以及直接向老年人提供经济补助。
此外,政府还推出了健康支持计划,帮助老年人获得个性化的健康方案和更便宜的医疗服务。
社会方面,各大超市和交通集团也为老年人提供了折扣和优惠。
然而,与世界上许多福利较好的国家或地区相比,新加坡并没有完全承担养老任务。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也多次强调,政府的角色不是无所不包,而是鼓励和支持愿意工作和努力的人。
总的来说,新加坡的养老挑战反映出社会、经济和政策方面的复杂性。政府和社会都在努力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条件,但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讨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