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生产的蔬菜去年减少15%,市场消费的占比也达到新低。受访农场业者表示,已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产量,目前正努力从口感和味道着手,吸引顾客购买。
这家室内农场主要种植奶白,接下来打算把生产量提升到每个月2.5吨。业者表示通过垂直种植模式和自制堆肥可减低成本,不过本地菜还是比进口蔬菜贵许多。
原天然农场创办人胡建材说:“在室内种的很多菜都可以生吃的,而且味道比外国进口的生菜的味道还好,营养的话本身就是差别不怎么大的,本身我们人体的吸收应该是足够的,其实他们的微营养素以堆肥来种的话都是很充足营养的。”
这家位于花拉路皇后巴刹的蔬菜摊,特别设立本地菜专卖区推广食用本地菜。业者说本地生产的沙拉菜价格跟国外进口的有机蔬菜差不多,所以很多人购买。至于大白菜和小白菜等,顾客一般还是选择更便宜的进口菜。
蔬菜摊贩林佳荣说:“介于5%到10%之内,新加坡人会选择买无农药产品,本地种的无农药产品他都能够接受,但是目前为止,可能新加坡的无农药产品会比外来进口的产品贵高达50%。”
受访消费者说:“经历过疫情后我也会有点改变自己的心态,我们也要支持本地产品,不然我们都没有食物吃了” “我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同,都是吃进去,煮熟就好吃,看你会不会煮”。
供应和需求是并存关系,受访农场说要增加生产量首先要有更多人愿意购买本地蔬菜,而消费者则希望本地菜的价格能够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