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生產的蔬菜去年減少15%,市場消費的占比也達到新低。受訪農場業者表示,已通過各種方式提高產量,目前正努力從口感和味道著手,吸引顧客購買。
這家室內農場主要種植奶白,接下來打算把生產量提升到每個月2.5噸。業者表示通過垂直種植模式和自製堆肥可減低成本,不過本地菜還是比進口蔬菜貴許多。
原天然農場創辦人胡建材說:「在室內種的很多菜都可以生吃的,而且味道比外國進口的生菜的味道還好,營養的話本身就是差別不怎麼大的,本身我們人體的吸收應該是足夠的,其實他們的微營養素以堆肥來種的話都是很充足營養的。」
這家位於花拉路皇后巴剎的蔬菜攤,特別設立本地菜專賣區推廣食用本地菜。業者說本地生產的沙拉菜價格跟國外進口的有機蔬菜差不多,所以很多人購買。至於大白菜和小白菜等,顧客一般還是選擇更便宜的進口菜。
蔬菜攤販林佳榮說:「介於5%到10%之內,新加坡人會選擇買無農藥產品,本地種的無農藥產品他都能夠接受,但是目前為止,可能新加坡的無農藥產品會比外來進口的產品貴高達50%。」
受訪消費者說:「經歷過疫情後我也會有點改變自己的心態,我們也要支持本地產品,不然我們都沒有食物吃了」 「我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同,都是吃進去,煮熟就好吃,看你會不會煮」。
供應和需求是並存關係,受訪農場說要增加生產量首先要有更多人願意購買本地蔬菜,而消費者則希望本地菜的價格能夠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