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FB@bakingwithgina
在组屋除了能做烘焙,如果你家住在一楼,开窗挂个招牌就能卖咖啡,得天独厚的“随取随走”的优势。
比如这位店主,就在两年前把家中的窗子打开,挂上了招牌,从此开始卖咖啡。
原本这位店主自己也有工作,起初是下班了再营业,逢周五六日或者有空的时候。“店面”从外面经过看是这样的↓

图源:Izza Sofia
实际上里面是这样的。↓

图源:Zachary Tang/HungryGoWhere
要是实在不想做餐饮业也行。
只要有头发推子、镜子、椅子,就能开理发店。↓

只要有工具,就能开个自行车修理店。↓

图源:陈钦亮
除了上述提到的行业,在新加坡有个组屋的家,你还能开补习班、开裁缝店、开网店、做美甲、卖肥皂......
新加坡的“居家生意”越做越专业,甚至还有非官方的年度评比呢~


这一切都是因为,新加坡为了鼓励人们创业,推出了“小型居家企业”计划和住宅办公计划,不仅可以做点手作的活,还让人们可以在家进行一些生意,包括会计、广告或顾问服务。
至于申请的条规也不是太难,只要你是住户,且对周围的邻居没有产生滋扰就行!甚至“小型居家企业”计划,还不需要你向建屋局提出申请!自己想做就能做!(但部分餐饮业生意需要新加坡食品局批准)

总的来说,在家做生意的好处显而易见,他们的营业成本也没有外面那么高不说,居家生意目前在这竞争激烈的新加坡市场,还能够借助各社交平台的力量渐渐崛起。
或许,这个因为前几年疫情下被造就大放光彩的“新常态”之一,对于一些人来说,也未尝不是“新机会”哦~

然而,组屋或者私宅毕竟空间有限,若是想扩大生意,搬出住家仍是新加坡创业者的必经之路。
要用一句话概括新加坡创业的难,莫过于:“在弹丸之地与全球精英卷成本、卷效率、卷到无利可卷。”

以Jaymes的7-11为例——新加坡全岛有600多家便利店,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2家,密度全球前三。这种饱和催生出一种独特的“巷战式竞争”:
✅成本透明化:一瓶矿泉水卖1.2新元还是1.3新元,隔壁店扫码即知,利润空间被压缩到以“分”计算;
✅人力黑洞:依赖外籍劳工却受配额限制,一个店员请假,老板就得自己顶上36小时;
✅创新悖论:当“24小时营业”“送货上门”成为行业标配,差异化只剩“谁熬得更久”。
这不仅是便利店的困境。从食阁到IT初创,新加坡创业者都在经历一场“精密仪器般的内部消耗”——市场太小,规则太透明,容错率趋近于零。
最终活下来的,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扛痛”的。

如果,你对新加坡市场看好,但却不知如何下手...
该怎样让品牌获得更多的市场曝光?
如何获得持续稳定客流?
新加坡的本地源头商家又该如何竞争?
对在新加坡注册公司有各种疑问
👉只需点击下方二维码,添加椰子帮咨询
让深耕本地市场十几年的椰子
来帮助你完成这最关键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