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3月9日),南洋理工学院的礼堂举行了公民宣誓仪式,近千名新公民正式宣誓入籍,成为新加坡的一员。
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在仪式上强调移民对新加坡的重要性。他说:“如果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机会就会溜走,我们的后代也会因此过得不好。”

移民是新加坡的生命线
李显龙在演讲中多次提到,移民对新加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他说:“我们没有自然资源,也没有广阔的腹地,唯一能依靠的就是人。”他还用数据说明问题:新加坡每年只有大约3万名婴儿出生,即使去年是“龙年生育潮”,出生率也没达到预期。
新加坡公民和PR人数逐年增加,去年2.4万人入籍!ICA申请新规来了

与此同时,新加坡本地劳动力已经接近“充分就业”,而且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果没有新公民的加入,我们的经济会逐渐减速,甚至可能脱轨。”
他还举了国际大都市的例子,比如纽约、伦敦和上海,这些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枢纽,正是因为它们不断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硅谷的科技公司里,10个顶尖人才中可能有8个的祖辈来自不同的大洲。
新加坡要保持‘小红点’的光芒,就必须继续吸引全球人才。”李显龙还特别提到了两位新公民代表——Prithikka Divyashini和Pham The Hanh博士,他们的故事证明了新移民如何为新加坡做出贡献。
很多新公民其实已经是“老熟人”了。来自越南的Pham博士说:“我教过的学生超过5000人,但直到今天儿子入籍,我才真正感觉‘扎根’了。”一位基层志愿者也提到,很多新公民早就是社区活动的常客,“有些人做义工的时间比他们当公民的时间还长”。
数据显示,近年来约40%的新公民与本地人有亲属关系,还有30%是通过留学或工作逐渐融入的。“他们不是突然出现的陌生人,而是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很多年的邻居、同事。”李显龙在演讲中这样说道。
李显龙:拒绝封闭才能避免被淘汰
面对一些人对移民挤占资源的担忧,李显龙没有回避问题。
他说:“竞争压力确实存在,但封闭只会让我们失去活力。”他举了欧洲一些国家的移民危机为例,强调新加坡必须在引进人才和确保社会融合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每年批准大约2.2万名新公民,这个数字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既要填补人口缺口,也要保持社会平衡。”

政府近年来推出了多项融合措施,比如新公民需要参加“新加坡公民之旅”来了解国情,人民协会也组织了各种社区活动来促进交流。
李显龙还对新公民喊话:“你们要主动了解我们的‘潜规则’,比如组屋楼下聊天的‘咖啡店文化’。”
他也呼吁老公民“打开心胸”:“别把新邻居当外人,多聊聊怎么带孩子、怎么选学校,这些共同的烦恼最能拉近距离。”
融合难题:如何让“双向奔赴”落地
尽管政府努力推动融合,挑战依然存在。
一位新加坡本地居民说:“孙子班上30个孩子,12个是新移民家庭,刚开始确实担心文化冲突。”但她补充道,“后来发现这些家长和我们一样为孩子的PSLE(小六会考)焦虑,反倒多了共同话题。”
对此,李显龙提出了“双向改造论”:“新移民会让新加坡变得更像他们一点,我们也会让他们变得更像新加坡人。就像海南鸡饭,从中国海南传到新加坡,变成了独一无二的新加坡味道。”
黄循财中文演讲:新加坡的“海南鸡饭”不是海南的那个鸡饭

他还特别提到国民服役制度:“当新公民的下一代穿上军装,他们会真正理解什么是‘风雨同舟’。”
“我们的祖先都是移民,现在轮到我们成为别人的‘祖先’。”李显龙用这句话结束了演讲。随着新加坡总人口中公民比例稳定在60%左右,关于移民的讨论还远未结束。
但正如李显龙所说:“开放可能会带来一些阵痛,但封闭只会让我们走向消亡。小红点要继续发光,就必须永远做世界的‘会客厅’。”
HQ丨编辑
HQ丨编审
新加坡总理公署丨来源
新加坡总理公署丨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