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不仅能认人,还能判断人的心情,实在是高。

2、智能视频分析
在监狱里,服刑人员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威胁服刑人员的人身安全,还破坏监狱管理秩序。2018年,“阿凡达”人类行为侦测系统在新加坡樟宜监狱接受测试,该系统能帮助狱警及时发现服刑人员的打架斗殴行为。
该系统以智能视频分析为基础,利用牢房里的摄像头,捕捉服刑人员的动作,再通过算法,分析其动作是否具有“侵略性”和不规律性。

“阿凡达”人类行为侦测系统在技术官和工程师的“教导”下,学会了什么叫“侵略”。一旦捕捉到冲突行为,该系统将自动发出警报,狱警可迅速赶往现场处理问题,避免情况恶化。这一切都不需要狱警紧盯监控,智能视频分析系统就是狱警的“眼睛”。
此外,该系统还能检测是否有服刑人员前往禁止进入的区域,记录服刑人员间日常互动状况,如服刑人员经常与谁交流,从而帮助狱警掌握服刑人员乃至整个监狱的动态。

2017年4月,新加坡监狱署对外详细介绍“无守卫监狱”的运营理念,并表示科技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因素。目前,新加坡监狱署已在樟宜监狱试行多项科技,人脸识别技术、智能视频分析等只是这些科技中的一部分。
“无守卫监狱”的运营理念并非指监狱内无需狱警,而是让科技承担狱警的部分职责,减轻狱警的工作负担,使狱警能拥有更多时间从事改造服刑人员等工作,从而优化监狱内部的资源配置,有效应对未来监狱管理人员短缺的问题。

03. 从监狱到社会
在很多国家,监狱里的犯人出来后,由于有案底,找不到什么好出路谋生,这也是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再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加坡政府在这一点上考虑的可谓非常周到。
樟宜监狱建立的Care Network帮助犯罪分子重返社会。根据2015年新加坡政府发布的数据,16%的犯罪分子会在出狱前提前找到工作。

为了改造他们的人生,新加坡监狱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服务。
首先,服刑也不耽误考试和学技能。
新加坡监狱在2000年开设了监狱学校(KBC),为囚犯提供受教育机会。监狱学校的设施和管理,跟普通学校差不多,不仅文理兼备,还可以使用网上学习资料。
在监狱学校里,犯人可以在教室里上课,可以使用监狱图书馆,还可以参加新加坡国家级水准考试。

2018年底,新加坡监狱署与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联合为服刑人员开办首个商务实践文凭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国际供应链管理,由义安理工学院讲师授课,就读该课程的服刑人员在刑满释放后可继续在义安理工学院修完课程。
新加坡监狱署计划未来将提供更多类似的课程,帮助服刑人员在刑满释放后更好地重建生活、融入社会。

其次,出狱后就业有企业和社区支持。
“黄丝带计划”是新加坡内政部2004年推出的一项监狱管理措施,旨在鼓励全社会支持和协助曾经坐过牢的囚犯重返社会,为这些改造后的罪犯及其家庭重新开始生活创造一个平稳的社会平台。
该计划的目标是3A,即推广为囚犯提供重新做人的社会认知(Awareness)、鼓励社会接纳曾经的囚犯及其家庭(Acceptance)、提倡以实际行动支持囚犯重返社会(Action)。
所谓囚犯改造,单靠监狱内的改造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社会的支持和接纳;每个囚犯都面临两所监狱,他们需要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真正走向自由。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黄丝带计划”以组织社区和家庭活动方式为主,同时配合国家和社会重大场合,积极鼓励囚犯与社会之间进行沟通和互动,达到以亲情感动人、以真诚规劝人、以真情唤醒人的目的。
如今,“黄丝带计划”的精神和宗旨广为民众接受认可,社会参与程度不断加深。2004年至2008年间,参与该计划活动的人数达30万人,近千家企业或公司注册加入了该计划中协助囚犯重新就业的活动,每次活动募集的基金已累计达500万新币。
新加坡政府还将每年10月2日定为“黄丝带佩戴日”,来宣示对刑满释放人员重返社会的支持。

今年2月4日,新加坡监狱署公布2020年全年数据。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在1万2668名罪犯当中有3426人参与社区改造,较2019年增加了1011人,是自1985年来最多人参与的一年,完成率也超过90%。
面对冠病疫情,囚犯在出狱前通过黄丝带新加坡找到工作的人数达93%,虽说比起2018年和2019年的96%下跌了3个百分点,但也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这样了解下来,新加坡的监狱生活跟你想像的有没有什么不一样?
你还知道什么新加坡监狱的“内幕”吗?
资料来源:
1. 联合早报:要恢复国际旅行 各国须有系统核实冠病检验和疫苗
2. 南方法治报:新加坡的监狱里,用了哪些高科技?
3. 谢青霞:从监狱到社区
4. 新加坡文献馆:陈久霖谈新加坡狱中生活
5. 南洋理工小助手:在新加坡监狱里度日如年的十天
6. 南洋视界:新加坡:陈久霖对新加坡监狱的指控"完全是假的"
7. 青年参考:再犯罪率低 新加坡全民参与改造囚犯——参观新加坡监狱侧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