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香港名媛蔡天凤被前夫杀害的新闻铺天盖地,而我只想到了一句话,那就是“人性的恶永无止境”。

前夫一家依靠蔡某的帮助住着别墅,过着衣服无忧的生活。死者出钱给前夫创业,雇佣前夫的哥哥做私人司机。然而死者的善良非但没有换来感激,反而引来了杀身之祸。中国有句古话“斗米恩,担米仇”。前夫一家人就像寄生虫一般,依附在她身上,享受她的帮助,接受她的善意。
然而在她想要卖掉别墅,重新给前夫一家换个住所的时候,前夫一家却心生不满,于是便萌生了歹念。
那你说处处被照顾的前夫一家,为什么会恶意满满呢?如果你对近些年发生的那些,像什么“泰国杀妻骗保案”“上海杀妻藏尸案”“杭州保姆纵火案”还有这次的“香港碎尸案”有过一定的了解,就不难发现,这些案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受害方在生前对凶手都是慷慨解囊、百般照顾,结果受到恩惠的一方非但没有心存感激,反而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农夫与蛇》。我为你雪中送碳,你却让我家破人亡。
为什么会有这种事,在心理学上我们叫做【受助者恶意】。在我们帮助一个人的时候,短期之内他会对我们产生感激,但随着时间拉长,除了感激之外,还有另外两种相反的情绪生成,那就是嫉妒和仇恨。你越是对我恩重如山,我就越是觉得你有罪。因为只有证实了恩人的罪过,在能让自己受到的恩惠得到合理的解释。
在人际关系里,很多人都会忽略“平衡感”的重要性。当受助者一直在接受恩惠,却又发现自己无力偿还的时候,它通常会产生两种心态:一个是把你的帮助当成是理所当然;另外一种,就是在无助中看到自己的无能和渺小。他认为你给的这些给予是施舍和藐视,于是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里,就产生了受助者恶意。
看到过的这样一则故事:大概意思就是大作家萧伯纳每天都会经过一个街角,然后都会给一个乞丐5块钱,乞丐也会对他微笑致谢。有一天,这位大作家再次路过这个乞丐,发现自己没有零钱了,于是他就跟乞丐说“哎对不起我早上把零钱都用来买咖啡了,今天没钱给你了”。没想到乞丐却很生气的跟他说“什么,你竟然用我的5块钱去买咖啡了!谁允许你这么做的?”也许你只当他是个笑话,一笑而过了,但恰恰相反现实中就会有这么一种人,不懂感恩甚至恩将仇报。
什么曾经为他掏心掏肺的铁哥们背后捅了刀子,什么多年的好友在借了钱之后就人间蒸发,什么真心付出10年的好闺蜜抢了我的男友,什么樊胜美式扶弟魔被弟弟告上法庭,比比皆是。对于那些地位悬殊、差距过大的“拯救式恋情”“扶贫是婚姻”这种受助者恶意只会更大。对方会像是一个怎么也填不满的无底洞,一点一点的把你拉入深渊。
而且这个案子里还有另外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细节,那就是前夫一家复杂的人物关系:
蔡天凤的前夫邝某,现年28岁,于2015年涉嫌游说多名受害人借钱买卖黄金获利,骗取约500万元,被警方拘捕,其后潜逃被通缉。
蔡天凤前夫邝某的父亲疑为谋杀案主谋。邝父65岁,曾任职警长。知情人士称,邝父私生活复杂,为人圆滑。邝父曾因涉嫌强奸案被调查,于2005年自行辞职。
邝某的兄长31岁,在蔡天凤与邝某离婚后,获蔡安排当其私人司机,因欠债被银行入禀追讨债务。据称在本案中,他驾驶私家车载蔡天凤到杀人碎尸的村屋。
邝某的母亲63岁,已经退休,怀疑因欠债被法庭颁令破产。报道称,她没有参与杀人计划但知情。
这不妥妥的犯罪世家吗?普通人面对无力偿还的恩情都有可能会内心失衡而催生仇恨,更别说这还是毫无法律意识和道德底线的垃圾了。在任何情况下远离垃圾,都一定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千万不要圣母心发作去试图拯救任何人的人生,不仅你救不了他,你还会把他养的越来越贪婪,最终将你彻底吞噬。人性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所以对他人的馈赠一定要留有分寸感。
荀子认为,人天性本能就是恶,所有善良都是刻意人为。人生下来就有喜好利益之心,所谓的谦让都是后天教育改良的结果,不是出于本性。所以我们结交亦或是深交朋友时,一定谨慎再谨慎。
是时候审视一下你身边的是人是鬼了,智者济人于一时,不济人于一世。别人危难的时候我们应当施以援手,但也要懂得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