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香港名媛蔡天鳳被前夫殺害的新聞鋪天蓋地,而我只想到了一句話,那就是「人性的惡永無止境」。

前夫一家依靠蔡某的幫助住著別墅,過著衣服無憂的生活。死者出錢給前夫創業,僱傭前夫的哥哥做私人司機。然而死者的善良非但沒有換來感激,反而引來了殺身之禍。中國有句古話「斗米恩,擔米仇」。前夫一家人就像寄生蟲一般,依附在她身上,享受她的幫助,接受她的善意。
然而在她想要賣掉別墅,重新給前夫一家換個住所的時候,前夫一家卻心生不滿,於是便萌生了歹念。
那你說處處被照顧的前夫一家,為什麼會惡意滿滿呢?如果你對近些年發生的那些,像什麼「泰國殺妻騙保案」「上海殺妻藏屍案」「杭州保姆縱火案」還有這次的「香港碎屍案」有過一定的了解,就不難發現,這些案件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受害方在生前對兇手都是慷慨解囊、百般照顧,結果受到恩惠的一方非但沒有心存感激,反而上演了一出現代版的《農夫與蛇》。我為你雪中送碳,你卻讓我家破人亡。
為什麼會有這種事,在心理學上我們叫做【受助者惡意】。在我們幫助一個人的時候,短期之內他會對我們產生感激,但隨著時間拉長,除了感激之外,還有另外兩種相反的情緒生成,那就是嫉妒和仇恨。你越是對我恩重如山,我就越是覺得你有罪。因為只有證實了恩人的罪過,在能讓自己受到的恩惠得到合理的解釋。
在人際關係里,很多人都會忽略「平衡感」的重要性。當受助者一直在接受恩惠,卻又發現自己無力償還的時候,它通常會產生兩種心態:一個是把你的幫助當成是理所當然;另外一種,就是在無助中看到自己的無能和渺小。他認為你給的這些給予是施捨和藐視,於是在這種不平等的關係里,就產生了受助者惡意。
看到過的這樣一則故事:大概意思就是大作家蕭伯納每天都會經過一個街角,然後都會給一個乞丐5塊錢,乞丐也會對他微笑致謝。有一天,這位大作家再次路過這個乞丐,發現自己沒有零錢了,於是他就跟乞丐說「哎對不起我早上把零錢都用來買咖啡了,今天沒錢給你了」。沒想到乞丐卻很生氣的跟他說「什麼,你竟然用我的5塊錢去買咖啡了!誰允許你這麼做的?」也許你只當他是個笑話,一笑而過了,但恰恰相反現實中就會有這麼一種人,不懂感恩甚至恩將仇報。
什麼曾經為他掏心掏肺的鐵哥們背後捅了刀子,什麼多年的好友在借了錢之後就人間蒸發,什麼真心付出10年的好閨蜜搶了我的男友,什麼樊勝美式扶弟魔被弟弟告上法庭,比比皆是。對於那些地位懸殊、差距過大的「拯救式戀情」「扶貧是婚姻」這種受助者惡意只會更大。對方會像是一個怎麼也填不滿的無底洞,一點一點的把你拉入深淵。
而且這個案子裡還有另外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細節,那就是前夫一家複雜的人物關係:
蔡天鳳的前夫鄺某,現年28歲,於2015年涉嫌遊說多名受害人借錢買賣黃金獲利,騙取約500萬元,被警方拘捕,其後潛逃被通緝。
蔡天鳳前夫鄺某的父親疑為謀殺案主謀。鄺父65歲,曾任職警長。知情人士稱,鄺父私生活複雜,為人圓滑。鄺父曾因涉嫌強姦案被調查,於2005年自行辭職。
鄺某的兄長31歲,在蔡天鳳與鄺某離婚後,獲蔡安排當其私人司機,因欠債被銀行入稟追討債務。據稱在本案中,他駕駛私家車載蔡天鳳到殺人碎屍的村屋。
鄺某的母親63歲,已經退休,懷疑因欠債被法庭頒令破產。報道稱,她沒有參與殺人計劃但知情。
這不妥妥的犯罪世家嗎?普通人面對無力償還的恩情都有可能會內心失衡而催生仇恨,更別說這還是毫無法律意識和道德底線的垃圾了。在任何情況下遠離垃圾,都一定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千萬不要聖母心發作去試圖拯救任何人的人生,不僅你救不了他,你還會把他養的越來越貪婪,最終將你徹底吞噬。人性的慾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所以對他人的饋贈一定要留有分寸感。
荀子認為,人天性本能就是惡,所有善良都是刻意人為。人生下來就有喜好利益之心,所謂的謙讓都是後天教育改良的結果,不是出於本性。所以我們結交亦或是深交朋友時,一定謹慎再謹慎。
是時候審視一下你身邊的是人是鬼了,智者濟人於一時,不濟人於一世。別人危難的時候我們應當施以援手,但也要懂得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