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新加坡退休老人会去端盘子?

2023年03月16日   •   163千次阅读

有宝子留言说:“新加坡七老八十的人还在餐厅当服务员,够可怜的。”引发诸多共鸣,相信这也是蛮多人的认知,包括我自个儿。

为啥新加坡退休老人会去端盘子?

刚来这边生活时,我一度很纳闷,咋就这么多老人,食阁里你在吃饭,旁边一白发苍苍老奶奶颤颤巍巍等著帮收拾碗筷。

咱作为一个小时候特爱扶老人过马路的红领巾,怎么能心安理得吃得下去。

再仔细一看,卖饭老板是老人,一旁做保洁的是老人,门口大厦的物管大伯也是老人,也就慢慢接受了。

为啥新加坡退休老人会去端盘子?

最难忘的是那次去乌敏岛,开轮渡的也是个老人,反应慢耳朵还不好,后面大货轮开过来,鸣笛震得山响他听不到,于是乎我们全掉海里了……

老人最集中的行业要属计程车司机,我昨天一早出门,总算遇到个头发半白而不是全白的司机老伯了。

当场夸他好年轻啊,他说:“哪里哪里,我66了,45岁开德士(的士),当时失业没找到工作,就想着开开出租补贴家用吧,没想到一开就是20多年了。”

这话听得我心头一紧,心想国内一堆中年失业暂时跑滴滴和送外卖的,不会到时也这样了吧。

为啥新加坡退休老人会去端盘子?

在小坡,过了60岁的老人家统称“乐龄人士”,意思是希望他们老年生活安乐祥和。

但现实是,过了耄耋之年还在干活呢,哪儿乐了?为什么他们一把年纪了还出来做事,年过70还去餐厅洗盘子呢?

为啥新加坡退休老人会去端盘子?

这一切要从开国老李县长说起,他作为一个从小受西方精英教育的人,对洋人的那一套并没有很推崇,反而是诸多批评。

比如他觉得欧美的高福利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要通过高税收来支撑,这对企业来说并不友好;

而且高福利只会养出一批懒人,地大物博的国家还行,小国那迟早完蛋;

再者,免费的午餐一多了,人们就不会珍惜,国家天天给你发钱,你肯定会乱花,这会让福利被滥用。

于是乎他提出了“不养闲人”、“养老金全靠自己存,存多少、取多少”的养老理念。

为啥新加坡退休老人会去端盘子?

上个世纪80年代,他在公开讲话中就提过:“我们没有铁饭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陶瓷饭碗。如果你打破了,就是你倒霉。”

继承衣钵的小李也多次强调:“新加坡不养懒人。如果你愿意工作,而且肯努力,我们会提供援助。但如果你什么都不做,那不好意思,我们不会帮你。”

换句话讲,他推崇一种“先个人奋斗,再由政府兜底”的模式。

为啥新加坡退休老人会去端盘子?

那养老金怎么自己存呢?这里实施的是一种叫中央公积金(CPF)强制储蓄计划,类似于国内的三险一金。

所有参加工作的本地人(公民和永久居民),不管是全职、兼职还是临时工,薪资达到某个基本数字之后,都要交CPF。

交金的比例还蛮高的,雇主帮交17%,员工自己交20%,这每月37%的缴款分别划到员工的普通户头(OA)、特别户头(SA)保健储蓄户头(MA)里。

OA主要用来买房,越年轻交的比例越高,35岁以下达到23%,为啥呢?

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尽早存下钱来买房,也就是组屋,结果就是坡人享有全世界最高的房产拥有率,比例达90%。

SA是退休用的,MA则主要用来看病,自己和直系亲属住院了都可以用,随着年纪的增大,后期这个户头的扣款比例就会增加。

为啥新加坡退休老人会去端盘子?

值得一提的是,坡坡的公务员也是这么交的,只不过老板是政府而已,等他们退休了也没有额外的退休金。

还有就是这些钱放在账户里是有利息的,OA户头最低有2.5%,养老金和医保账户最低有4%,比同期的银行存款要高很多。

为啥新加坡退休老人会去端盘子?

也因为这个,我身边就有朋友舍不得用公积金账户还贷款,宁肯每月单独给,因为他觉得收益还蛮好的。

过了50岁缴款比例就会降下来,年满55岁时,就会自动有第4个账户,也就是退休户头。

为了鼓励公民多存钱少透支,政府就规定,退休户头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存款额,才能支取超额的部分,那就等于说你只有存的越多,你老来每个月能拿到的钱才能越多。

你要知道,不是每个人年轻时候都是大厂码农和金融民工的,有些人收入就那么低,老来能领到手的钱也就几百新币,肯定不够花呀,怎么办呢,继续挣呗。

为啥新加坡退休老人会去端盘子?

为了支持他们继续挣,坡政府推出特别就业补贴,只要企业按要求雇55岁以上的人,政府就会对他们的薪水做一定程度的补偿。

如果聘用超过65岁的员工,那津贴又会多一点,不光企业有,员工自己也有。

试想一下,小餐馆等本来就是小买卖,你请年轻人还不一定来,请了一堆老人,他除了工资之外有额外补贴,你作为小老板,少发工资之外还有补贴,多划算呐。

实话说,我就是看到这个心动的,问秘书公司说,那我要是开公司请了一堆90岁以上的爷爷奶奶,那不就发了。

结果人家白了我一眼,说你准备开的是养老院吧。

为啥新加坡退休老人会去端盘子?

不光是鼓励老年人多干活,残疾人也一样的。

我去地铁站就看到过残障人士作为工作人员忙来忙去的,后来才知道,地铁系统聘请他们,会有政府补助。

为什么要让残疾人出来工作,而不是直接发钱给他们呢?因为政府觉得,年老和残障人士属于弱势群体,你duang给一大笔很容易就被别人骗走,不如都出来上班。

福利用薪资的方式发放,这样时间长了,对他们也有好处,会觉得自己对社会有用,多接触人对心理健康也有好处,俗称“以工代赈”。

为啥新加坡退休老人会去端盘子?

写到这,我突然冒出一个很鸡贼的念头。

1/2
下一页
新加坡新开5家商场,看看有没有你家附近的?
新加坡新开5家商场,看看有没有你家附近的?
2023年06月04日   •   189千次阅读
2023全球最强大护照排名出炉,新加坡护照夺魁
2023全球最强大护照排名出炉,新加坡护照夺魁
2023年06月07日   •   188千次阅读
小国新加坡:拥有亚洲唯一合法的“红灯区”,在夹缝里求生
小国新加坡:拥有亚洲唯一合法的“红灯区”,在夹缝里求生
2023年06月05日   •   129千次阅读
李光耀为何说:汉语劣势明显,不可能成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
李光耀为何说:汉语劣势明显,不可能成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
2023年06月05日   •   113千次阅读
在新加坡,需要攒够多少钱才能提前退休?
在新加坡,需要攒够多少钱才能提前退休?
2023年06月05日   •   105千次阅读
新加坡银行账户被关了?原来是忽略了这些细节
新加坡银行账户被关了?原来是忽略了这些细节
2023年06月06日   •   79千次阅读
新加坡驾照跟护照一样好用!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合法驾车
新加坡驾照跟护照一样好用!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合法驾车
2023年06月03日   •   72千次阅读
大银银行又让人失望了!银行账户突然被冻结
大银银行又让人失望了!银行账户突然被冻结
2023年06月07日   •   46千次阅读
新加坡要腾飞了,谁能乘上这阵风?
新加坡要腾飞了,谁能乘上这阵风?
2023年06月04日   •   42千次阅读
公积金年化超银行理财,网友猜测:新加坡也缺养老金?
公积金年化超银行理财,网友猜测:新加坡也缺养老金?
2023年06月05日   •   23千次阅读
又一地标彻底消失!今后50年,新加坡会让全世界羡慕
又一地标彻底消失!今后50年,新加坡会让全世界羡慕
2023年06月07日   •   22千次阅读
喜大普奔!新加坡这里终于有商场啦,超市、补习中心、游乐场全都有
喜大普奔!新加坡这里终于有商场啦,超市、补习中心、游乐场全都有
2023年06月05日   •   19千次阅读
多名中国女星隐私被曝光!新加坡这区发生过相似案件!最乱最诡异的区就在这里
多名中国女星隐私被曝光!新加坡这区发生过相似案件!最乱最诡异的区就在这里
2023年06月03日   •   18千次阅读
震惊!原来新加坡部长还要租房住?引发了争议
震惊!原来新加坡部长还要租房住?引发了争议
2023年06月04日   •   16千次阅读
新加坡的黑白洋房须靠关系才能租得到? 租户:公开竞标价高者得
新加坡的黑白洋房须靠关系才能租得到? 租户:公开竞标价高者得
2023年06月03日   •   15千次阅读
不是吧阿sir…这也要被罚款啊?在新加坡千万不能做以下这些事情
不是吧阿sir…这也要被罚款啊?在新加坡千万不能做以下这些事情
2023年06月08日   •   13千次阅读
血泪教训!我飞回新加坡因为这件事关小黑屋,罚了$5500
血泪教训!我飞回新加坡因为这件事关小黑屋,罚了$5500
2023年06月06日   •   13千次阅读
男子多次在东海岸凉亭睡觉, 被控上法庭
男子多次在东海岸凉亭睡觉, 被控上法庭
2023年06月08日   •   11千次阅读
经验:到新山玩千万千万别拦路边德士
经验:到新山玩千万千万别拦路边德士
2023年06月05日   •   8千次阅读
放弃北京户口,14年外企高薪妈妈裸辞带娃来新加坡!她后悔了吗?
放弃北京户口,14年外企高薪妈妈裸辞带娃来新加坡!她后悔了吗?
2023年06月03日   •   8千次阅读
狮城网红一家搬来新山  每月省2万多马币租金
狮城网红一家搬来新山 每月省2万多马币租金
2023年06月06日   •   8千次阅读
想提高新加坡PR获批率?注意这5种情况
想提高新加坡PR获批率?注意这5种情况
2023年06月04日   •   7千次阅读
新加坡榴梿变“卷莲”,卖榴梿送榴梿、卖榴梿送理发
新加坡榴梿变“卷莲”,卖榴梿送榴梿、卖榴梿送理发
2023年06月07日   •   6千次阅读
在新加坡自己煮vs外面吃,哪个更便宜?真相竟然是
在新加坡自己煮vs外面吃,哪个更便宜?真相竟然是
2023年06月06日   •   6千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