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会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来自新加坡和香港两地大学的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基因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通过研究,他们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基因影响了我们所从事工作的类型。
学者简介

宋照礼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组织与管理系副教授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人力资源与劳资关系学博士
研究领域:求职和再就业、行为遗传学、情感瞬间评估、员工行为与发展、中国式管理等
该研究小组分析了20多万名具有欧洲血统的人的基因和职业数据,他们发现,特定的基因标记与工作中的认知、情感和体力要求相关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与认知性工作要求有关的基因标记与教育和收入方面的基因标记最为相同,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与情感或体力活要求有关的基因标记,这也表明了社会经济地位(Social-economic Status, SES)的变量,如教育和收入水平与工作对认知能力的要求更有关系。
这些发现于2022年5月底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该研究团队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香港中文大学和岭南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

新国大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副教授宋照礼(Song Zhaoli)表示:“在工作中,究竟是先天条件更重要还是后天条件更重要,我们的研究促进了这一争论的深入探讨。长期以来,我们都在试图研究人们选择某些工作背后存在的基因机制。直到最近,一些大型基因数据库,如我们在此次研究中使用的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数据库,对外开放后,我们的研究才有了进展。结果发现,虽然基因并不会完全决定我们从事什么工作,但它们肯定在我们选择工作中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接下来,该团队将对亚洲人口展开进一步研究。宋照礼副教授表示,他们已经开始收集亚洲相关数据,利用基因组学的方法研究职业特征和职业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
文章英文版首发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官网BIZBeat
原文标题为IQ vs EQ: Which Matters More in Jo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