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會從事不同類型的工作?來自新加坡和香港兩地大學的研究人員試圖通過基因研究來回答這個問題。通過研究,他們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基因影響了我們所從事工作的類型。
學者簡介

宋照禮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組織與管理系副教授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人力資源與勞資關係學博士
研究領域:求職和再就業、行為遺傳學、情感瞬間評估、員工行為與發展、中國式管理等
該研究小組分析了20多萬名具有歐洲血統的人的基因和職業數據,他們發現,特定的基因標記與工作中的認知、情感和體力要求相關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與認知性工作要求有關的基因標記與教育和收入方面的基因標記最為相同,這種情況並不適用於與情感或體力活要求有關的基因標記,這也表明了社會經濟地位(Social-economic Status, SES)的變量,如教育和收入水平與工作對認知能力的要求更有關係。
這些發現於2022年5月底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該研究團隊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香港中文大學和嶺南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

新國大商學院管理與組織系副教授宋照禮(Song Zhaoli)表示:「在工作中,究竟是先天條件更重要還是後天條件更重要,我們的研究促進了這一爭論的深入探討。長期以來,我們都在試圖研究人們選擇某些工作背後存在的基因機制。直到最近,一些大型基因資料庫,如我們在此次研究中使用的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資料庫,對外開放後,我們的研究才有了進展。結果發現,雖然基因並不會完全決定我們從事什麼工作,但它們肯定在我們選擇工作中的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接下來,該團隊將對亞洲人口展開進一步研究。宋照禮副教授表示,他們已經開始收集亞洲相關數據,利用基因組學的方法研究職業特徵和職業幸福指數之間的關係。
文章英文版首發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官網BIZBeat
原文標題為IQ vs EQ: Which Matters More in Jo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