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国家的社会治理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与思考。其中,新加坡在公共秩序管理方面的经验尤为值得关注,其从“严刑峻法”到“文明引导”的转变历程,为众多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01公共秩序:从“严刑峻法”到“文明引导”
新加坡建国初期,面临着诸多挑战,公共秩序混乱便是其中之一。为了迅速扭转这一局面,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严刑峻法”的策略。
例如,对于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都制定了严苛的罚款制度,甚至对于一些严重的破坏公共秩序行为,还会施以鞭刑。
社媒上频频出现乘客在地铁随意小便、车厢内饮食,甚至醉酒呕吐的画面。在地铁小便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后,涉事者均受到罚款处分。
试想,这些行为明文规定会被处罚,甚至理所当然不应发生,仍有人肆无忌惮地违反,我们又怎能指望那些毫无法律约束力的标志,能产生效果?

显然,要有效遏制此类行为,罚款是必须考虑的手段。陆交局在接受询问时,被问及是否会对违规行为罚款,称将持续针对不当行为进行执法,目前正在评估是否须要加强相关措施及提高处罚力度。
这种严厉的法律手段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加坡的公共环境和秩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意识到,单纯依靠法律的威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引导民众形成内在的文明意识。
于是,新加坡开始逐步推行“文明引导”政策。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如社区文明讲座、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等,培养民众的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如今,新加坡民众在公共秩序方面的自觉性大大提高,文明行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在现代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手机外放带来的噪音问题却日益凸显,成为了一个让人们头疼的“新痛点”。
在新加坡地铁和巴士上最近悄然新增三项标志,被眼尖的乘客发现并分享到社交媒体,获得不少好评。这些标志提醒乘客:使用手机或交谈时降低音量、不要坐在列车地板上,以及避免占用多个座位,鼓励大家体谅他人,营造良好的乘车环境。
与新加坡曾经面临的公共秩序问题类似,手机外放问题的解决也不能仅仅依靠道德谴责。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在公共场所肆意手机外放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处罚;另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文明意识,引导大家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02 向文明迈进:“安静革命”的前景展望
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在公共秩序管理方面取得成功,离不开其高效的治理体系和社会共识的形成。新加坡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注重科学性和可行性,并且能够迅速有效地执行。
同时,政府通过各种渠道与民众进行沟通和交流,让民众充分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从而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

在解决手机外放等社会问题时,我们也需要建立高效的治理机制,加强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之间的合作。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一场“安静革命”在全社会展开。通过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我们可以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入手,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公共秩序行为的处罚力度;另一方面,加强文明教育,提高民众的文明素质。
一个国家越富裕,外来人口越复杂,越须要建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培养公众的边界意识。只有在清晰的社会共识引导下,并在必要时辅以严明法律,才能确保社会和谐,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
否则,长期放任不管,嘈杂混乱的生活环境和肆无忌惮的行为,可能成为激化矛盾、不满和焦虑的导火索,破坏社会的整体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