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不同國家的社會治理模式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借鑑與思考。其中,新加坡在公共秩序管理方面的經驗尤為值得關注,其從「嚴刑峻法」到「文明引導」的轉變歷程,為眾多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範例。
01公共秩序:從「嚴刑峻法」到「文明引導」
新加坡建國初期,面臨著諸多挑戰,公共秩序混亂便是其中之一。為了迅速扭轉這一局面,新加坡政府採取了「嚴刑峻法」的策略。
例如,對於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等不文明行為,都制定了嚴苛的罰款制度,甚至對於一些嚴重的破壞公共秩序行為,還會施以鞭刑。
社媒上頻頻出現乘客在地鐵隨意小便、車廂內飲食,甚至醉酒嘔吐的畫面。在地鐵小便的行為被媒體曝光後,涉事者均受到罰款處分。
試想,這些行為明文規定會被處罰,甚至理所當然不應發生,仍有人肆無忌憚地違反,我們又怎能指望那些毫無法律約束力的標誌,能產生效果?

顯然,要有效遏制此類行為,罰款是必須考慮的手段。陸交局在接受詢問時,被問及是否會對違規行為罰款,稱將持續針對不當行為進行執法,目前正在評估是否須要加強相關措施及提高處罰力度。
這種嚴厲的法律手段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顯著成效,新加坡的公共環境和秩序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新加坡政府意識到,單純依靠法律的威懾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要引導民眾形成內在的文明意識。
於是,新加坡開始逐步推行「文明引導」政策。通過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如社區文明講座、學校道德教育課程等,培養民眾的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如今,新加坡民眾在公共秩序方面的自覺性大大提高,文明行為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在現代社會,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手機外放帶來的噪音問題卻日益凸顯,成為了一個讓人們頭疼的「新痛點」。
在新加坡地鐵和巴士上最近悄然新增三項標誌,被眼尖的乘客發現並分享到社交媒體,獲得不少好評。這些標誌提醒乘客:使用手機或交談時降低音量、不要坐在列車地板上,以及避免占用多個座位,鼓勵大家體諒他人,營造良好的乘車環境。
與新加坡曾經面臨的公共秩序問題類似,手機外放問題的解決也不能僅僅依靠道德譴責。我們可以借鑑新加坡的經驗,一方面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在公共場所肆意手機外放的行為進行約束和處罰;另一方面,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民眾的文明意識,引導大家自覺遵守公共秩序。
02 向文明邁進:「安靜革命」的前景展望
新加坡之所以能夠在公共秩序管理方面取得成功,離不開其高效的治理體系和社會共識的形成。新加坡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注重科學性和可行性,並且能夠迅速有效地執行。
同時,政府通過各種渠道與民眾進行溝通和交流,讓民眾充分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從而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共識。

在解決手機外放等社會問題時,我們也需要建立高效的治理機制,加強政府、社會組織和民眾之間的合作。只有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才能真正解決這些問題,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
展望未來,我們期待一場「安靜革命」在全社會展開。通過借鑑新加坡的經驗,我們可以從法律和道德兩個層面入手,一方面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破壞公共秩序行為的處罰力度;另一方面,加強文明教育,提高民眾的文明素質。
一個國家越富裕,外來人口越複雜,越須要建立明確的行為規範,培養公眾的邊界意識。只有在清晰的社會共識引導下,並在必要時輔以嚴明法律,才能確保社會和諧,維護良好的公共秩序。
否則,長期放任不管,嘈雜混亂的生活環境和肆無忌憚的行為,可能成為激化矛盾、不滿和焦慮的導火索,破壞社會的整體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