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一(24日),新加坡雇员最多的企业之一,星展集团投出了震撼弹。
星展集团总裁高博德(Piyush Gupta)证实,未来三年内,该集团将裁减约4000名员工。
受影响的是合约及临时员工,正式员工则不受影响。
原因?
高博德说得诚实:
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将逐步取代部分人力工作。
作为东南亚最大的银行集团,星展集团目前聘有约4万1000名员工,其中8000至9000人为合约和临时员工。
星展集团发言人称,随着临时工和合约工职位的减少,未来该集团的员工人数将“自然减少”。
但与此同时,高博德也说,人工智能领域将增加1000个新岗位。
作为全球最早“承认”人工智能将影响其运作模式,以及取代人力的银行之一,星展集团的这番裁员宣示,具指标意义。
彭博行业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今年1月公布的一份报告就指出,随着人工智能逐步取代目前由人力所负责的工作,
预计全球银行将在未来三到五年裁减多达20万个职位。
接受彭博行业研究调查的各家公司首席信息与技术官称,他们预计银行业平均将净削减3%的人手。

全球银行业员工预料将面临人工智能的“挑战”,其中一些涉及常规且重复性质高的工作岗位岌岌可危。(联合早报)
削减成本和提升效率是AI的“遮羞布”?
近几个月,全球各大企业刮起的裁员风,不难看见人工智能“作祟”的斧凿痕迹。
脸书母公司Meta本月宣布,计划裁掉3600名员工,或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5%,新加坡的Meta员工预计也将受影响。
根据内部备忘录,Meta的人力资源副总裁贾内尔·盖尔(Janelle Gale)称,此次裁员将针对“表现不佳”的员工。
但由于一些获得良好表现评价的员工在过程中也遭了殃,许多受影响员工纷纷反弹,指责Meta高层的裁员理由只是巧立名目。
而背后的原因呼之欲出,这么做,是为了以人工智能取代人力。
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今年1月表示,该公司正在研发能完全取代中级工程师的人工智能系统。
他不讳言,Meta有望在今年拥有上述可媲美中级工程师的人工智能系统,其功能将包括撰写程式码及开发软件。

扎克伯格称Meta即将拥有能替代中级工程师工作的人工智能系统。
另一个近期传出重磅裁员消息的,是知名连锁咖啡品牌星巴克。
其首席执行官尼科尔(Brian Niccol)周一(24日)宣布,该公司将裁减1100个职位。
本波裁员主要针对从事业务支持工作的员工,至于烘焙、生产、仓库,以及各门店的咖啡师则不受影响。
所谓的“业务支持”,通常指的是负责普通行政、人事等工作的职员。
加上几个关键词,包括精简业务、提高营运效率、实施改革等,不排除连续四个季度业绩下滑的星巴克,或许正打着以新科技替代人力,削减营运成本的算盘。
去年,字节跳动也曾以公司更广泛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内容审核为由,在旗下TikTok马来西亚分公司裁减了近500名人手。
不少分析指出,全球企业的裁员模式已经非常清晰,纵使各家公司以节约成本或结构重组作为台面上的理由,但藏在细节中的魔鬼却是:
来势汹汹的人工智能。
大部分被裁撤的职位,预料将一去不复返。
财经杂志《福布斯》点出,这股趋势就像人类世界过去经历过的几次工业革命。
过去,没能开始采用电力和互联网的公司会走向衰亡。
“(如今)无法围绕人工智能进行业务重塑的公司也将被淘汰。”

如果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中的最近一次工业革命,那人工智能则会是下一波革命。(互联网)
人工智能持续普及,使其利弊成了全球焦点。
无可否认,人工智能在多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其“蚕食”人类工作的速度,却也让打工族人心惶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的一项分析也指出,人工智能预料将在全球范围影响近四成的工作岗位。
人工智能在新加坡今年的财政预算案亦是重点之一。
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宣布拨出1亿5000万新元,推出企业计算能力提升计划(Enterprise Compute Initiative),以协助本地企业与主要云服务提供商合作,获取AI工具和计算资源。
这项计划旨在推动本地企业展开科技转型。
针对员工部分,则有协助国人提升技能的技能创前程进阶计划(SkillsFuture Level-Up Programme)。
国内外已有不少论者点出,人工智能的到来已是既定现实,人类若不想被取代,那就必须转换思维:
人工智能并非取代人类,而是改变了人与工作的关系。
形塑、训练并指导人工智能,是人类未来的工作角色。
但无可否认,这些道理说得高大上,面对发展速度飞快的人工智能,普罗大众却还是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人们或许只能期盼,人工智能抢人类饭碗的速度别太快,至少让人有点喘息空间,能有余地摸索该精进哪些技能,才得以在未来职场继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