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一(24日),新加坡雇員最多的企業之一,星展集團投出了震撼彈。
星展集團總裁高博德(Piyush Gupta)證實,未來三年內,該集團將裁減約4000名員工。
受影響的是合約及臨時員工,正式員工則不受影響。
原因?
高博德說得誠實:
人工智慧技術普及,將逐步取代部分人力工作。
作為東南亞最大的銀行集團,星展集團目前聘有約4萬1000名員工,其中8000至9000人為合約和臨時員工。
星展集團發言人稱,隨著臨時工和合約工職位的減少,未來該集團的員工人數將「自然減少」。
但與此同時,高博德也說,人工智慧領域將增加1000個新崗位。
作為全球最早「承認」人工智慧將影響其運作模式,以及取代人力的銀行之一,星展集團的這番裁員宣示,具指標意義。
彭博行業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今年1月公布的一份報告就指出,隨著人工智慧逐步取代目前由人力所負責的工作,
預計全球銀行將在未來三到五年裁減多達20萬個職位。
接受彭博行業研究調查的各家公司首席信息與技術官稱,他們預計銀行業平均將凈削減3%的人手。

全球銀行業員工預料將面臨人工智慧的「挑戰」,其中一些涉及常規且重複性質高的工作崗位岌岌可危。(聯合早報)
削減成本和提升效率是AI的「遮羞布」?
近幾個月,全球各大企業颳起的裁員風,不難看見人工智慧「作祟」的斧鑿痕跡。
臉書母公司Meta本月宣布,計劃裁掉3600名員工,或占其全球員工總數的5%,新加坡的Meta員工預計也將受影響。
根據內部備忘錄,Meta的人力資源副總裁賈內爾·蓋爾(Janelle Gale)稱,此次裁員將針對「表現不佳」的員工。
但由於一些獲得良好表現評價的員工在過程中也遭了殃,許多受影響員工紛紛反彈,指責Meta高層的裁員理由只是巧立名目。
而背後的原因呼之欲出,這麼做,是為了以人工智慧取代人力。
Meta執行長扎克伯格今年1月表示,該公司正在研發能完全取代中級工程師的人工智慧系統。
他不諱言,Meta有望在今年擁有上述可媲美中級工程師的人工智慧系統,其功能將包括撰寫程式碼及開發軟體。

扎克伯格稱Meta即將擁有能替代中級工程師工作的人工智慧系統。
另一個近期傳出重磅裁員消息的,是知名連鎖咖啡品牌星巴克。
其執行長尼科爾(Brian Niccol)周一(24日)宣布,該公司將裁減1100個職位。
本波裁員主要針對從事業務支持工作的員工,至於烘焙、生產、倉庫,以及各門店的咖啡師則不受影響。
所謂的「業務支持」,通常指的是負責普通行政、人事等工作的職員。
加上幾個關鍵詞,包括精簡業務、提高營運效率、實施改革等,不排除連續四個季度業績下滑的星巴克,或許正打著以新科技替代人力,削減營運成本的算盤。
去年,位元組跳動也曾以公司更廣泛使用人工智慧進行內容審核為由,在旗下TikTok馬來西亞分公司裁減了近500名人手。
不少分析指出,全球企業的裁員模式已經非常清晰,縱使各家公司以節約成本或結構重組作為檯面上的理由,但藏在細節中的魔鬼卻是:
來勢洶洶的人工智慧。
大部分被裁撤的職位,預料將一去不復返。
財經雜誌《福布斯》點出,這股趨勢就像人類世界過去經歷過的幾次工業革命。
過去,沒能開始採用電力和網際網路的公司會走向衰亡。
「(如今)無法圍繞人工智慧進行業務重塑的公司也將被淘汰。」

如果網際網路是人類歷史中的最近一次工業革命,那人工智慧則會是下一波革命。(網際網路)
人工智慧持續普及,使其利弊成了全球焦點。
無可否認,人工智慧在多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其「蠶食」人類工作的速度,卻也讓打工族人心惶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的一項分析也指出,人工智慧預料將在全球範圍影響近四成的工作崗位。
人工智慧在新加坡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亦是重點之一。
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宣布撥出1億5000萬新元,推出企業計算能力提升計劃(Enterprise Compute Initiative),以協助本地企業與主要雲服務提供商合作,獲取AI工具和計算資源。
這項計劃旨在推動本地企業展開科技轉型。
針對員工部分,則有協助國人提升技能的技能創前程進階計劃(SkillsFuture Level-Up Programme)。
國內外已有不少論者點出,人工智慧的到來已是既定現實,人類若不想被取代,那就必須轉換思維:
人工智慧並非取代人類,而是改變了人與工作的關係。
形塑、訓練並指導人工智慧,是人類未來的工作角色。
但無可否認,這些道理說得高大上,面對發展速度飛快的人工智慧,普羅大眾卻還是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人們或許只能期盼,人工智慧搶人類飯碗的速度別太快,至少讓人有點喘息空間,能有餘地摸索該精進哪些技能,才得以在未來職場繼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