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直以来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一起来看看新加坡到底在职场和工作方面有什么吸引力。
职场
新加坡今年1月推出的顶级专才准证计划反应不俗,吸引英国、日本、中国的科学家、银行家来本地工作或创业。
有人力资源顾问建议,冠病疫情后全球掀起人才争夺战,政府在发放准证后,可考虑优先考量这些顶级专才的永久居民申请。
今年起推出“顶级专才准证”(Overseas Networks & Expertise Pass,简称ONE Pass),吸引顶尖人才来新。要取得这个没有名额或国籍限制、有效期长达五年的新准证,外籍申请者过去一年的月薪须至少3万元,或来本地后会赚取这一数额的月薪。

申请者也须证明自己是在市值超过5亿美元(约6.7亿新元)或年营收超过2亿美元(约2.7亿新元)的企业任职。
高端人才签证(ONE)
为了吸引顶尖人才汇聚新加坡,这个为期5年的灵活工作准证可提供给月薪尚未达至最低要求的申请人,如属体育、科学、艺术和文化、技术和学术方面表现出色的人士。
申请人必须:
在一家成熟的公司工作,而当前或预计月薪不少于新币30,000元在新加坡经营一家公司,并至少聘请5名当地人,其月薪不少于新币5,000元
签证持有人的某些家庭成员也合资格通过该计划申请签证。
旅游
根据新加坡旅游局最新数据,今年首三个月的入境旅客人次逐月增加,从1月的约93.2万增至2月的约95.8万,再到3月的102万。旅客平均在本地逗留3.97天。
国际旅游稳健复苏,今年首季接待的旅客超过290万人次,相等于2019年冠病疫情前的约六成。今年3月也是疫情暴发以来,第一次单月入境旅客人次破百万。
根据新加坡旅游局的最新数据,今年首三个月的入境旅客人次逐月增加,从1月的约93.2万增至2月的约95.8万,再到3月的102万。旅客平均在本地逗留3.97天。

未来三年,亚太地区包括中国会是我国主要的旅客来源地。要是一切顺利,预计旅游业到2024年会全面恢复到疫前水平。
旅游局今年1月预测,今年到访新加坡的国际旅客人次可达1200万至1400万,估计带来约180亿元至210亿元的旅游收益。这是疫前约67%至75%的水平。
中国今年初放宽边境防疫措施后,到访新加坡的中国旅客显著增加。过去两个月,到访新加坡的中国旅客达6万3660人次,是去年同期的近八倍。
根据新加坡旅游局网站的最新数据,过去两个月的入境旅客总计约189万人次。当中,2月的入境旅客达95万7610人次,比1月的93万1650人次多了约2.79%。旅客平均会在新加坡逗留约四天。

随着中国重新开放国门,今年1月和2月,来自中国的旅客达6万3660人次,比去年同期的8180人次多了近七倍。来自中国的旅客平均在本地逗留约10天。
投资发展
1000万元设光影新加坡基金,吸引国际媒体娱乐公司来新拍摄.
另外,旅游局和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星期三宣布联合推出1000万元的光影新加坡基金(Singapore On-screen Fund),吸引国际媒体和娱乐公司到本地拍摄大型的电影和电视节目,让更多人认识新加坡的不同面貌。
国际媒体集团、串流平台,以及制作公司将受邀申请基金。当局会根据不同指标,包括项目的市场渗透率、内容,以及有多少本地人才会受益等评估提案。获选项目可得到多达30%的成本资助,相关节目须最迟在2027年播出。
“我们希望让世界各地的观众接触到更多以新加坡为主题的娱乐节目,这样就能让他们在挑选下一个旅游目的地时,首先想到我们。”

当然,很难只靠单一影集或电影长久吸引旅客到访,但这些节目还是具有长尾效应。
以在新加坡取景的2018年好莱坞电影《疯狂富豪》为例说:“本地至今仍提供以疯狂富豪主题的导览和体验,美国观众到新加坡时,依旧在谈论这部电影。我们能否善用这个长尾效应,取决于本地旅游业的创造力。”
至于基金的吸引力,世界各地的制作公司和媒体集团一直都在寻求资金补助影片制作。要是以国际规模来衡量,1000万元不是大数目,但也不小。光影新加坡基金可作为一个试验计划,让有关当局了解市场反应。
“要是需求强劲,肯定会鼓励我们在日后推出更多这类基金,或是增加基金款额。”
拍摄大型制作时,要把整个团队从一个地区移到另一个地区并不实际。因此,若在新加坡拍摄,很自然地本地媒体公司会有机会参与其中,吸取经验,促进本地经济增长。
生活
新出炉的智能城市调查显示,新加坡人普遍认为生活因科技而提升,其中最满意网络连接的速度和稳定。整体而言,新加坡在141个城市中排名第七,在亚洲城市中则位居榜首。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4月4日公布新“智能城市指数”调查。调查将“智能城市”定义为能在政策和日常生活中,有效采用科技的城市,不仅为居民带来许多益处,还减少城市化带来的弊端。
结果显示,新加坡人最满意网络的速度和稳定度,也会善用互联网购票和预约看诊等。满意度较低的方面包括共享脚踏车对缓解交通拥挤的作用,以及人们通过互联网参与治理的程度。
新加坡最引以为豪的,也是普通大众关心最多的是确保负担得起的住房价格、有意义的工作、失业率、医疗服务和环保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