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直以來是很多人嚮往的地方,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這可不是隨便說說而已,一起來看看新加坡到底在職場和工作方面有什麼吸引力。
職場
新加坡今年1月推出的頂級專才准證計劃反應不俗,吸引英國、日本、中國的科學家、銀行家來本地工作或創業。
有人力資源顧問建議,冠病疫情後全球掀起人才爭奪戰,政府在發放准證後,可考慮優先考量這些頂級專才的永久居民申請。
今年起推出「頂級專才准證」(Overseas Networks & Expertise Pass,簡稱ONE Pass),吸引頂尖人才來新。要取得這個沒有名額或國籍限制、有效期長達五年的新准證,外籍申請者過去一年的月薪須至少3萬元,或來本地後會賺取這一數額的月薪。

申請者也須證明自己是在市值超過5億美元(約6.7億新元)或年營收超過2億美元(約2.7億新元)的企業任職。
高端人才簽證(ONE)
為了吸引頂尖人才匯聚新加坡,這個為期5年的靈活工作準證可提供給月薪尚未達至最低要求的申請人,如屬體育、科學、藝術和文化、技術和學術方面表現出色的人士。
申請人必須:
在一家成熟的公司工作,而當前或預計月薪不少於新幣30,000元在新加坡經營一家公司,並至少聘請5名當地人,其月薪不少於新幣5,000元
簽證持有人的某些家庭成員也合資格通過該計劃申請簽證。
旅遊
根據新加坡旅遊局最新數據,今年首三個月的入境旅客人次逐月增加,從1月的約93.2萬增至2月的約95.8萬,再到3月的102萬。旅客平均在本地逗留3.97天。
國際旅遊穩健復甦,今年首季接待的旅客超過290萬人次,相等於2019年冠病疫情前的約六成。今年3月也是疫情暴發以來,第一次單月入境旅客人次破百萬。
根據新加坡旅遊局的最新數據,今年首三個月的入境旅客人次逐月增加,從1月的約93.2萬增至2月的約95.8萬,再到3月的102萬。旅客平均在本地逗留3.97天。

未來三年,亞太地區包括中國會是我國主要的旅客來源地。要是一切順利,預計旅遊業到2024年會全面恢復到疫前水平。
旅遊局今年1月預測,今年到訪新加坡的國際旅客人次可達1200萬至1400萬,估計帶來約180億元至210億元的旅遊收益。這是疫前約67%至75%的水平。
中國今年初放寬邊境防疫措施後,到訪新加坡的中國旅客顯著增加。過去兩個月,到訪新加坡的中國旅客達6萬3660人次,是去年同期的近八倍。
根據新加坡旅遊局網站的最新數據,過去兩個月的入境旅客總計約189萬人次。當中,2月的入境旅客達95萬7610人次,比1月的93萬1650人次多了約2.79%。旅客平均會在新加坡逗留約四天。

隨著中國重新開放國門,今年1月和2月,來自中國的旅客達6萬3660人次,比去年同期的8180人次多了近七倍。來自中國的旅客平均在本地逗留約10天。
投資發展
1000萬元設光影新加坡基金,吸引國際媒體娛樂公司來新拍攝.
另外,旅遊局和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星期三宣布聯合推出1000萬元的光影新加坡基金(Singapore On-screen Fund),吸引國際媒體和娛樂公司到本地拍攝大型的電影和電視節目,讓更多人認識新加坡的不同面貌。
國際媒體集團、串流平台,以及製作公司將受邀申請基金。當局會根據不同指標,包括項目的市場滲透率、內容,以及有多少本地人才會受益等評估提案。獲選項目可得到多達30%的成本資助,相關節目須最遲在2027年播出。
「我們希望讓世界各地的觀眾接觸到更多以新加坡為主題的娛樂節目,這樣就能讓他們在挑選下一個旅遊目的地時,首先想到我們。」

當然,很難只靠單一影集或電影長久吸引旅客到訪,但這些節目還是具有長尾效應。
以在新加坡取景的2018年好萊塢電影《瘋狂富豪》為例說:「本地至今仍提供以瘋狂富豪主題的導覽和體驗,美國觀眾到新加坡時,依舊在談論這部電影。我們能否善用這個長尾效應,取決於本地旅遊業的創造力。」
至於基金的吸引力,世界各地的製作公司和媒體集團一直都在尋求資金補助影片製作。要是以國際規模來衡量,1000萬元不是大數目,但也不小。光影新加坡基金可作為一個試驗計劃,讓有關當局了解市場反應。
「要是需求強勁,肯定會鼓勵我們在日後推出更多這類基金,或是增加基金款額。」
拍攝大型製作時,要把整個團隊從一個地區移到另一個地區並不實際。因此,若在新加坡拍攝,很自然地本地媒體公司會有機會參與其中,吸取經驗,促進本地經濟增長。
生活
新出爐的智能城市調查顯示,新加坡人普遍認為生活因科技而提升,其中最滿意網絡連接的速度和穩定。整體而言,新加坡在141個城市中排名第七,在亞洲城市中則位居榜首。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4月4日公布新「智能城市指數」調查。調查將「智能城市」定義為能在政策和日常生活中,有效採用科技的城市,不僅為居民帶來許多益處,還減少城市化帶來的弊端。
結果顯示,新加坡人最滿意網絡的速度和穩定度,也會善用網際網路購票和預約看診等。滿意度較低的方面包括共享腳踏車對緩解交通擁擠的作用,以及人們通過網際網路參與治理的程度。
新加坡最引以為豪的,也是普通大眾關心最多的是確保負擔得起的住房價格、有意義的工作、失業率、醫療服務和環保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