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商业活力,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品牌,不断开设他们在新加坡或者东南亚的第一家店,也就是所谓的“首店”。在经济不确定的情况下,“首店”经济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图源:雅虎
这些“首店”不仅为消费者带来新鲜的体验,也为品牌自身和本地经济带来了不少好处。那么,新加坡的“首店经济”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01 “首店”是一次试水,在新加坡人气爆棚
去年,新加坡的零售和餐饮行业创造了1088家新公司的净增长,其中不乏一些国际品牌的“首店”。比如,被称为中国版“星巴克”的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在去年3月在乌节路和滨海广场开设了海外第一家店,以生椰拿铁和首杯0.99新元的优惠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前来尝鲜,开业时的人气爆棚被形容为“三小时排队,两分钟享用”。

除此之外,还有武汉老字号“蔡林记”、香港米其林大排档“聚兴家”、加拿大国民咖啡“Tim Hortons”、LOUSIA COFFEE等不少餐饮品牌也选择在新加坡开出地区首店。一些曾经离开新加坡的国际品牌,如香港的美妆连锁品牌莎莎(Sasa),也在去年12月重新回归本地市场。
“首店”概念
“首店”是指在某一区域开设的第一家店,通常是由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品牌所开设的。它也可以是一些传统的老店,通过创新的经营方式和模式,在新的地区开设的新店。

在最新开业的国浩时代城(Guoco Midtown)中,共设有30家零售和餐饮店面,其中包括五个在新加坡首次亮相的品牌,六个由已在本地开展业务的品牌开设的新概念店,这些新店面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也提升了国浩时代城的知名度和客流量。
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市场营销学副教授拉玛斯瓦米(Seshan Ramaswami)认为,“首店”是一种市场试水的方式,它可以让品牌测试和了解新的市场,为未来的扩张提供经验和教训。一个成功的“首店”,不仅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新奇的消费体验,引领和创造需求,也可以提升该地区的商业声誉,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该市场。
02 “首店”是一种创新的消费模式
新加坡的“首店经济”是基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元化的人口、有利的商业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而形成的。新加坡是亚洲乃至全球重要的金融、服务和物流中心,也是全球第三大、亚洲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新加坡拥有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新加坡的营商环境也非常优越,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的经商环境排名,新加坡在8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一,未来五年料继续是全球经商环境最佳的国家。

新加坡的注册公司流程也非常简便,只需15分钟的时间,设立公司仅需1.5天,注册成本也只有315新元,所以在新加坡设门店、开公司较容易。
聚美食投资公司(Gourmet Food Holdings)是聚兴家的母公司,其执行长表示,新加坡和香港的顾客口味相近,所以新加坡是他们海外扩张的理想之地。他们注重食物的品质和价格,赢得了本地顾客的信赖。
对于国际品牌来说,在新加坡开设“首店”有很多好处:首先,它可以作为一个试验场,测试和了解新市场的反应,为未来的扩张提供经验和教训;其次,它可以作为一个宣传平台,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声誉,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再次,它可以作为一个创新点,引入新的概念和体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创造和引领需求;最后,它可以作为一个增长点,带来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和多元化。
企发局的生活服务与消费产品副局长林雪颖说,新品牌的引入带来了创新的概念和体验,丰富了本地人和游客的购物选择。除了促进消费和创造就业机会外,国际品牌也带来了与本地品牌合作的机会,促进了产业的协同发展。
03 “首店”能否长红取决于适应能力

新加坡的市场规模有限,人口不足600万,消费者的需求也有饱和的可能;新加坡的竞争压力很大,许多行业中的竞争都是“零和博弈”,一家店的成功可能是以牺牲其他店为代价的;新加坡的消费者很挑剔,对品质和服务有很高的要求,对新品牌的忠诚度也不高,容易受到其他品牌的诱惑。
新加坡的消费者的口味和偏好也在不断变化,受到季节性、社会性和个性化的影响,需要品牌不断观察和适应。
一些品牌在新加坡的“首店”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失败而退出,比如,中国知名茶饮品牌“奈雪的茶”就在新加坡掘金失败,原因可能是其产品和价格没有符合新加坡消费者的期待,也没有与本地的文化和习惯相融合。
因此,对于国际品牌来说,在新加坡开设“首店”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创新。
新加坡的“首店经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反映了新加坡的经济实力和商业活力,也展示了新加坡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对于国际品牌来说,在新加坡开设“首店”是一个有利的机会,只有不断地创新和适应,才能在新加坡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