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商業活力,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品牌,不斷開設他們在新加坡或者東南亞的第一家店,也就是所謂的「首店」。在經濟不確定的情況下,「首店」經濟仍然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圖源:雅虎
這些「首店」不僅為消費者帶來新鮮的體驗,也為品牌自身和本地經濟帶來了不少好處。那麼,新加坡的「首店經濟」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有哪些特點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01 「首店」是一次試水,在新加坡人氣爆棚
去年,新加坡的零售和餐飲行業創造了1088家新公司的凈增長,其中不乏一些國際品牌的「首店」。比如,被稱為中國版「星巴克」的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在去年3月在烏節路和濱海廣場開設了海外第一家店,以生椰拿鐵和首杯0.99新元的優惠吸引了大批消費者前來嘗鮮,開業時的人氣爆棚被形容為「三小時排隊,兩分鐘享用」。

除此之外,還有武漢老字號「蔡林記」、香港米其林大排檔「聚興家」、加拿大國民咖啡「Tim Hortons」、LOUSIA COFFEE等不少餐飲品牌也選擇在新加坡開出地區首店。一些曾經離開新加坡的國際品牌,如香港的美妝連鎖品牌莎莎(Sasa),也在去年12月重新回歸本地市場。
「首店」概念
「首店」是指在某一區域開設的第一家店,通常是由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品牌所開設的。它也可以是一些傳統的老店,通過創新的經營方式和模式,在新的地區開設的新店。

在最新開業的國浩時代城(Guoco Midtown)中,共設有30家零售和餐飲店面,其中包括五個在新加坡首次亮相的品牌,六個由已在本地開展業務的品牌開設的新概念店,這些新店面不僅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也提升了國浩時代城的知名度和客流量。
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市場營銷學副教授拉瑪斯瓦米(Seshan Ramaswami)認為,「首店」是一種市場試水的方式,它可以讓品牌測試和了解新的市場,為未來的擴張提供經驗和教訓。一個成功的「首店」,不僅可以為消費者帶來新奇的消費體驗,引領和創造需求,也可以提升該地區的商業聲譽,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該市場。
02 「首店」是一種創新的消費模式
新加坡的「首店經濟」是基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多元化的人口、有利的商業環境和完善的基礎設施而形成的。新加坡是亞洲乃至全球重要的金融、服務和物流中心,也是全球第三大、亞洲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
新加坡擁有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費需求,也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文化底蘊。新加坡的營商環境也非常優越,根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的經商環境排名,新加坡在82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一,未來五年料繼續是全球經商環境最佳的國家。

新加坡的註冊公司流程也非常簡便,只需15分鐘的時間,設立公司僅需1.5天,註冊成本也只有315新元,所以在新加坡設門店、開公司較容易。
聚美食投資公司(Gourmet Food Holdings)是聚興家的母公司,其執行長表示,新加坡和香港的顧客口味相近,所以新加坡是他們海外擴張的理想之地。他們注重食物的品質和價格,贏得了本地顧客的信賴。
對於國際品牌來說,在新加坡開設「首店」有很多好處:首先,它可以作為一個試驗場,測試和了解新市場的反應,為未來的擴張提供經驗和教訓;其次,它可以作為一個宣傳平台,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聲譽,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和合作夥伴;再次,它可以作為一個創新點,引入新的概念和體驗,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喜好,創造和引領需求;最後,它可以作為一個增長點,帶來經濟效益和就業機會,促進本地經濟的發展和多元化。
企發局的生活服務與消費產品副局長林雪穎說,新品牌的引入帶來了創新的概念和體驗,豐富了本地人和遊客的購物選擇。除了促進消費和創造就業機會外,國際品牌也帶來了與本地品牌合作的機會,促進了產業的協同發展。
03 「首店」能否長紅取決於適應能力

新加坡的市場規模有限,人口不足600萬,消費者的需求也有飽和的可能;新加坡的競爭壓力很大,許多行業中的競爭都是「零和博弈」,一家店的成功可能是以犧牲其他店為代價的;新加坡的消費者很挑剔,對品質和服務有很高的要求,對新品牌的忠誠度也不高,容易受到其他品牌的誘惑。
新加坡的消費者的口味和偏好也在不斷變化,受到季節性、社會性和個性化的影響,需要品牌不斷觀察和適應。
一些品牌在新加坡的「首店」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甚至失敗而退出,比如,中國知名茶飲品牌「奈雪的茶」就在新加坡掘金失敗,原因可能是其產品和價格沒有符合新加坡消費者的期待,也沒有與本地的文化和習慣相融合。
因此,對於國際品牌來說,在新加坡開設「首店」並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而是需要持續的投入和創新。
新加坡的「首店經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反映了新加坡的經濟實力和商業活力,也展示了新加坡的多元化和國際化。對於國際品牌來說,在新加坡開設「首店」是一個有利的機會,只有不斷地創新和適應,才能在新加坡的市場中站穩腳跟,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