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客家文化美食节,好吃到都不想走了
上星期天(4月28日),南洋客属总会(客总) 联同各属会在位于大巴窑2巷的宗乡总会(SFCCA)举办了客家文化美食节为同济医院筹款。这也是客总95周年的庆祝活动之一。

(美食节开幕仪式)
据报道,超过3500人参加了美食节。我和朋友们上午11点到,还没进宗乡总会就开始排队了。




(宗乡总会里外排队的人龙)
客总及各属会都设有摊位,提供独特的客家美食。宗乡总会的正厅、大堂以及后院全部用来作美食节了,仍感觉人挤人。

义工除了维持秩序,还帮忙传话及传递食物。有些摊位特别抢手,像我取梅菜扣肉就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


(宗乡总会的正门、花篮)
客家人
客家人(Hakka)和其他地域性的籍贯不同,其先辈大移民后散布于很多地方。西晋末年(公元4世纪),最早的客家人从河南(中原,当时的京城在洛阳)迁到湖北、安徽、江西,后来再迁徙至广东、福建以及海外。我家乡临近江西山区,也有客家人,例如前总书记胡耀邦。




(正厅内的摊位)
客家先民南迁后,因人数众多且受户籍管制,多选择定居在边远的山区。山区的人口稀少,客家人得以保存特有的生活方式及传统文化。例如千年客家古镇茶阳,李显龙的祖籍,就在广东山区大埔县。




(同济医院、大堂和后院的摊位)
客家菜
客家美食用干菜多,且口味偏咸。这可能与早年为便于保存、携带以及需要耐饱的食物有关。

受居住地的影响,不同地方的客家菜又有差异。但是几道客家名菜如梅菜扣肉、盐鸡、酿豆腐,都和中原息息有关。

(我在美食节吃的)
梅菜扣肉和河南开封的芥菜肉用料和做法极为相似。

(梅菜扣肉)
盐鸡大概是迁徙途中,不便携带活禽,便将宰杀后的鸡放入盐包中,保鲜并携带,造成了一道新菜。

(盐鸡)
酿豆腐是将肉馅塞进豆腐里,后来加上鱼饼馅,也塞进苦瓜、茄子里。据传说,客家人本来想包饺子,因地制宜做成了酿豆腐。

(酿豆腐)
在新加坡最有名的客家菜大概是用芋头粉做的算盘子。

(算盘子)
还有些客家菜是地域性的,如擂茶。擂茶是用米饭,加花生、小鱼干、青菜等,用一碗绿茶热汤伴着吃。

(擂茶)
我吃到的美食还有黄酒鸡、猪肚鸡汤等。

(黄酒鸡)

(猪肚鸡汤)
虽然在太阳底下排队辛苦,但精妙的客家食物让我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星期天。
新加坡眼APP丨来源
孙林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