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客家文化美食節,好吃到都不想走了
上星期天(4月28日),南洋客屬總會(客總) 聯同各屬會在位於大巴窯2巷的宗鄉總會(SFCCA)舉辦了客家文化美食節為同濟醫院籌款。這也是客總95周年的慶祝活動之一。

(美食節開幕儀式)
據報道,超過3500人參加了美食節。我和朋友們上午11點到,還沒進宗鄉總會就開始排隊了。




(宗鄉總會裡外排隊的人龍)
客總及各屬會都設有攤位,提供獨特的客家美食。宗鄉總會的正廳、大堂以及後院全部用來作美食節了,仍感覺人擠人。

義工除了維持秩序,還幫忙傳話及傳遞食物。有些攤位特別搶手,像我取梅菜扣肉就排了半個多小時的隊。


(宗鄉總會的正門、花籃)
客家人
客家人(Hakka)和其他地域性的籍貫不同,其先輩大移民後散布於很多地方。西晉末年(公元4世紀),最早的客家人從河南(中原,當時的京城在洛陽)遷到湖北、安徽、江西,後來再遷徙至廣東、福建以及海外。我家鄉臨近江西山區,也有客家人,例如前總書記胡耀邦。




(正廳內的攤位)
客家先民南遷後,因人數眾多且受戶籍管制,多選擇定居在邊遠的山區。山區的人口稀少,客家人得以保存特有的生活方式及傳統文化。例如千年客家古鎮茶陽,李顯龍的祖籍,就在廣東山區大埔縣。




(同濟醫院、大堂和後院的攤位)
客家菜
客家美食用乾菜多,且口味偏咸。這可能與早年為便於保存、攜帶以及需要耐飽的食物有關。

受居住地的影響,不同地方的客家菜又有差異。但是幾道客家名菜如梅菜扣肉、鹽雞、釀豆腐,都和中原息息有關。

(我在美食節吃的)
梅菜扣肉和河南開封的芥菜肉用料和做法極為相似。

(梅菜扣肉)
鹽雞大概是遷徙途中,不便攜帶活禽,便將宰殺後的雞放入鹽包中,保鮮並攜帶,造成了一道新菜。

(鹽雞)
釀豆腐是將肉餡塞進豆腐里,後來加上魚餅餡,也塞進苦瓜、茄子裡。據傳說,客家人本來想包餃子,因地制宜做成了釀豆腐。

(釀豆腐)
在新加坡最有名的客家菜大概是用芋頭粉做的算盤子。

(算盤子)
還有些客家菜是地域性的,如擂茶。擂茶是用米飯,加花生、小魚乾、青菜等,用一碗綠茶熱湯伴著吃。

(擂茶)
我吃到的美食還有黃酒雞、豬肚雞湯等。

(黃酒雞)

(豬肚雞湯)
雖然在太陽底下排隊辛苦,但精妙的客家食物讓我度過了一個美好的星期天。
新加坡眼APP丨來源
孫林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