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一名中国籍留学生D女士爆料了关于租房押金的纠纷。2023年初,D女士通过社交媒体找到一套组屋房源,与房东口头约定以每月2000新币短租两个月,并支付了3000新币押金(1.5个月租金)。退租时,房东声称“空调制冷故障”“地砖有划痕”,要求扣除全部押金作为维修费。D女士试图报警,但警方以“民事纠纷”为由不予受理;她向小额法庭起诉,却因缺乏书面合同、无法证明房屋原始状态而败诉。最终,3000新币押金“打水漂”。

图片来源于网络
短租行为是否合法
新加坡法律对租房期限是有严格限制的,根据新加坡市区市区重建局的条例,所有私人住宅的租赁期必须至少连续3个月。政府组屋(HDB)则是最短6个月,且不得将整套组屋租给非马来西亚籍外国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房东若违反规定,最高可罚款5000新币,组屋可能被政府强制收回;租客参与非法短租虽不直接受罚,但权益不受法律保护,面临押金难退、被强制驱离等风险。
法律评析:为何租客为“弱势方”
新加坡政府通过严控短租打击非法移民和治安问题,但间接导致租客权益受损。由于短租的违法性,房东在短租时大多不会与租客签订合同,这就导致了租客面临着无合同租赁的法律困境。尽管《合同法》承认口头约定,但租客需举证双方存在租赁关系(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若房东否认,租客可能被认定为“非法占用”。
除此之外,在押金纠纷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使得租客举证困难,在入住时租客通常未对房屋状态进行提前拍摄,因此在发生纠纷时难以证明损坏是否为己方责任。损坏则涉及维修,维修的价格通常也并不公正。在本案中空调维修报价1200新币,而实际市场价仅为300-500新币,这种巨额的差价主要是因为房东单方面指定维修公司并虚报费用,使得租客利益受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加坡短租押金纠纷的背后,既是租客对法律规则的漠视,也暴露出租房市场的监管漏洞。对于租客而言,守住“合同、证据、合规”三条底线,是避免押金损失的关键;对于政府,需加强平台责任、简化小额法庭举证规则,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纠纷。租房无小事,谨慎胜过事后维权。
(作者:张弘怡 工作单位: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王贝贝律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