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重生:从 “无人问津” 到 “兵家必争”
在新加坡国家体育场 Lady Gaga 演唱会的热潮之外,这个城市国家正以另一种方式吸引全球目光 —— 作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关键节点,新加坡正经历着从 “夕阳产业” 到 “战略要地” 的惊人蜕变。
2018 年以前,新加坡半导体业一度被视为 “明日黄花”。新加坡半导体工业协会(SSIA)执行董事洪玮盛回忆:“当时去学校演讲,一个班级的出席人数不到 10 人。”
然而,中美贸易摩擦与新冠疫情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美国对中国半导体加征关税,全球汽车业因芯片短缺在 2021 年损失超 2610 亿新元,促使产业链加速 “去风险” 布局。
现如今,
全球每 10 片芯片就有 1 片在新加坡生产,
半导体设备产量占全球 1/5,
行业占 GDP 近 6%,
雇用超 3.5 万人,
成为新加坡经济的 “隐形支柱”。
六十年积淀
从组装代工到技术高地的攀升
新加坡半导体的崛起始于 1968 年美国国家半导体的首次设厂,随后 Fairchild、德州仪器等巨头陆续落地,奠定了封装测试的产业基础。

1980 年代,本土企业特许半导体(Chartered Semiconductor)成立,建成首座晶圆厂,一度跻身全球第三大晶圆制造商。尽管特许半导体 2009 年被格芯收购,但其培养的技术人才与产业生态,为后续发展埋下伏笔。
如今,新加坡以 22 纳米制程为主力(联电 50 亿美元新厂今年 4 月启用),同时聚焦未来技术:
先进封装技术:美光科技投资 70 亿美元建设高频宽记忆体(HBM)封装厂,格芯、世创电子等扩产计划合计超 180 亿新元;
硅光子技术:新科研衍生公司先进微晶圆(AMF)专注硅光子芯片,对标英特尔,商业模式类似台积电,瞄准 AI、数据中心与量子计算市场,预计 2029 年相关市场规模将达 8.63 亿美元,年增率 45%。
AI 时代的新战场
新加坡能否孕育 “下一个台积电”?

面对 AI、电动车、5G 等新兴需求,新加坡正以 “双轨策略” 抢占先机:
(一)跨国巨头锚定未来
恩智浦、世界先进等企业在新建设 12 英寸晶圆厂,聚焦汽车芯片(恩智浦全球市占率 11%);美光的 HBM 封装厂将满足 AI 对高带宽存储的需求,预计 2027 年量产。这些项目不仅带来投资,更引入量产经验与市场洞见。
(二)本土创新瞄准细分赛道
先进微晶圆(AMF):作为新加坡 “硅光子技术先锋”,AMF 以 “纯技术专注” 差异化竞争,客户涵盖电信、大语言模型领域,试图在光子芯片赛道实现 “换道超车”;
恩必创新(MPics):由特许半导体前员工林国强创立,聚焦电动车电源管理芯片,以 “百万分之三不良率” 的严苛标准打入欧美供应链,对标博通等巨头。
(三)政策护航与生态构建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通过 “制造业 2030” 愿景强化产业定位,新科研(A*STAR)则聚焦未来 3-5 年技术,如硅光子与先进封装。2025 年东南亚国际半导体展(SEMICON)即将开幕,600 余家企业参展,凸显新加坡作为区域枢纽的吸引力。
挑战与机遇
在 “友岸外包” 中巩固地位

尽管新加坡半导体业由跨国企业主导,但地缘政治为其创造独特机遇。企业从“成本优先”转向“供应链韧性优先”,新加坡稳定的商业环境与技术生态成为‘“友岸外包”首选。
数据显示,新加坡 2023 年对美半导体出口占比 16.6%,虽面临潜在关税风险,但 “双源采购” 趋势下,其作为 “中立节点” 的价值持续提升。
然而,本土企业仍需突破 “设计 - 制造” 生态短板。洪玮盛坦言:“新加坡缺乏大量芯片设计公司与下游需求,这是历史瓶颈。” 但 AI 时代带来新变量 —— 先进微晶圆的贾格迪什相信:“20 年前难以想象,但今天的新加坡已具备孕育世界级半导体公司的土壤。”
人才回流与产业信心
从 “冷门行业” 到 “朝阳领域”
曾经 “无人问津” 的行业,如今重现吸引力。洪玮盛现在去学校演讲,场场爆满:“年轻一代看到半导体在 AI、电动车中的核心地位,愿意投身其中。” 这种信心源于产业的 “双重确定性”—— 既有跨国巨头的稳定需求,又有本土创新的上升空间。
从 1968 年的首家工厂到 2025 年的技术竞逐,新加坡半导体业用六十年完成从 “代工基地” 到 “创新枢纽” 的跃迁。
在 AI 重塑全球产业链的今天,这个城市国家正以 “硅光子” 与 “先进封装” 为支点,撬动下一个十年的增长奇迹。正如林国强所言:“我们只有 3-5 年窗口,但新加坡的技术积累与战略定位,值得押注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