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中国朝廷视流散(diaspora)海外的移民为“刁民”,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让这些流散华人成为海外遗孤。1860年后,清廷对流散华人的政策开始转变,积极采取接触和笼络的手段。1877年在新加坡成立“海门领事馆”,统管海峡殖民地的华人事物,国家民族意识自此在华人中开始萌芽。进入20世纪,康有为等维新分子的到来,使到新加坡华人的民族认同产生质变。受中国维新运动的影响,新学堂和新报章纷纷出现,特别是孙中山南来鼓吹革命之后,民族主义思潮更形高涨。
新教科书和新报章的出现,成为掀起这一波民族主义思潮的工具。“礼拜”和“星期”之争的战场,也从中国搬到新加坡。
这段时期新加坡出现的华文报章计有十几种之多,其言论倾向有保皇、维新、革命(亲国民党)和激进之分。这里可从各个报章更换版头“礼拜”用语,改用“星期”的时间作为切入点,来考察新加坡这段“礼拜”与“星期”之争。
1881年创刊的《叻报》,是新加坡具有首次书证的华文报章,由土生华人薛有礼创办,是一份极端保守的保皇派报章。它在内文中偶尔会用“星期”来指称“礼拜日”,大部分行文还是使用“礼拜”用语。其版头迟至1925年7月1日才弃用“礼拜”,改为“星期”。
1890年创刊的《星报》,由古友轩印刷馆老板林衡南创办,立场保守,从创刊到1910年停刊,版头均采用“礼拜”。
1898年创刊的《天南日报》,由新加坡著名文人邱菽园创办,拥护维新主张,从创刊到1905年停刊,版头均采用“礼拜”。他在1913年创刊的《振南日报》出任总编辑,其版头用“七 ”纪日,直到1914年1月17日改用“星期”。
1907年创刊的《中兴日报》,由同盟会会员陈楚楠、张永福创办,从创刊至1910年停刊,版头都是采用“礼拜”。
1911年创刊的《南侨日报》,中国进步党党报,起初采用“礼拜”,1913年2月17日改为“七曜”纪日,直到1914年3月31日停刊。
创刊于1908年的《总汇新报》支持保皇党,开始时版头用简称的“拜X”,1909年改为“礼拜”,迟至1930年1月4日才改用“星期”,是新加坡最迟启用“星期”的报章。
1919年创刊的《新国民日报》,前生是《国民日报》,是国民党新加坡党部创办,从创刊至停刊均用“星期”。
1919年在吉隆坡创刊的《益群报》,立场激进,不但在创刊号一开始就采用“星期”,并且从左翼思维的角度出发,关注劳工福利,推动星期休息问题的讨论。
分别创办于1923年的《南洋商报》和1929年的《星洲日报》,创刊伊始版头就采用“星期”,不过行文还是常用“礼拜”,这个现象一直延续到二战前。
纵观新加坡各报章启用“星期”的时间,比中国的报章较迟,因为新加坡华社根深蒂固的用语习惯,以及民族意识较为淡薄。新加坡华语在书面语上改用“星期”的行动,是一种和风细雨和较为被动的行为,它承自中国近代兴起的民族主义的余绪,因此既没激起中西宗教之争的涟漪,更没点燃中西文化冲突的火花。“礼拜”在新加坡华社民间的应用始终占有牢固的地盘。
作者:林恩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