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中國朝廷視流散(diaspora)海外的移民為「刁民」,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讓這些流散華人成為海外遺孤。1860年後,清廷對流散華人的政策開始轉變,積極採取接觸和籠絡的手段。1877年在新加坡成立「海門領事館」,統管海峽殖民地的華人事物,國家民族意識自此在華人中開始萌芽。進入20世紀,康有為等維新分子的到來,使到新加坡華人的民族認同產生質變。受中國維新運動的影響,新學堂和新報章紛紛出現,特別是孫中山南來鼓吹革命之後,民族主義思潮更形高漲。
新教科書和新報章的出現,成為掀起這一波民族主義思潮的工具。「禮拜」和「星期」之爭的戰場,也從中國搬到新加坡。
這段時期新加坡出現的華文報章計有十幾種之多,其言論傾向有保皇、維新、革命(親國民黨)和激進之分。這裡可從各個報章更換版頭「禮拜」用語,改用「星期」的時間作為切入點,來考察新加坡這段「禮拜」與「星期」之爭。
1881年創刊的《叻報》,是新加坡具有首次書證的華文報章,由土生華人薛有禮創辦,是一份極端保守的保皇派報章。它在內文中偶爾會用「星期」來指稱「禮拜日」,大部分行文還是使用「禮拜」用語。其版頭遲至1925年7月1日才棄用「禮拜」,改為「星期」。
1890年創刊的《星報》,由古友軒印刷館老闆林衡南創辦,立場保守,從創刊到1910年停刊,版頭均採用「禮拜」。
1898年創刊的《天南日報》,由新加坡著名文人邱菽園創辦,擁護維新主張,從創刊到1905年停刊,版頭均採用「禮拜」。他在1913年創刊的《振南日報》出任總編輯,其版頭用「七 」紀日,直到1914年1月17日改用「星期」。
1907年創刊的《中興日報》,由同盟會會員陳楚楠、張永福創辦,從創刊至1910年停刊,版頭都是採用「禮拜」。
1911年創刊的《南僑日報》,中國進步黨黨報,起初採用「禮拜」,1913年2月17日改為「七曜」紀日,直到1914年3月31日停刊。
創刊於1908年的《總匯新報》支持保皇黨,開始時版頭用簡稱的「拜X」,1909年改為「禮拜」,遲至1930年1月4日才改用「星期」,是新加坡最遲啟用「星期」的報章。
1919年創刊的《新國民日報》,前生是《國民日報》,是國民黨新加坡黨部創辦,從創刊至停刊均用「星期」。
1919年在吉隆坡創刊的《益群報》,立場激進,不但在創刊號一開始就採用「星期」,並且從左翼思維的角度出發,關注勞工福利,推動星期休息問題的討論。
分別創辦於1923年的《南洋商報》和1929年的《星洲日報》,創刊伊始版頭就採用「星期」,不過行文還是常用「禮拜」,這個現象一直延續到二戰前。
縱觀新加坡各報章啟用「星期」的時間,比中國的報章較遲,因為新加坡華社根深蒂固的用語習慣,以及民族意識較為淡薄。新加坡華語在書面語上改用「星期」的行動,是一種和風細雨和較為被動的行為,它承自中國近代興起的民族主義的餘緒,因此既沒激起中西宗教之爭的漣漪,更沒點燃中西文化衝突的火花。「禮拜」在新加坡華社民間的應用始終占有牢固的地盤。
作者:林恩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