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一个国家如何保持竞争力?如何让不同背景的公民都能感受到归属感?新加坡总理黄循财给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答案:建设一个更加开放、更具参与性的社会。
近日,在政府反馈部门Reach成立40周年的重要时刻,黄循财总理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社会治理新图景: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而是一份邀请全民共建未来的宣言书。在这个蓝图中,每位公民都不再是被动的政策接受者,而是国家发展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01 公众参与推动政策创新

黄循财总理强调,一个开放且民众深度参与的社会,是新加坡强大的根本。尽管分歧不可避免,但民众参与塑造国家解决方案,能极大激发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强化社会契约,培育深厚归属感。
黄循财说:"政府将提供领导和指导,但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单独完成这项工作。"
过去两年,新加坡民众的建议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多项关键政策——从灵活工作安排到教育制度改革,从育儿支持到医疗保障。这些改变证明:当政府真正倾听民意时,奇迹就会发生。
回顾新加坡发展,民众参与贯穿始终。在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制定等诸多领域,政府积极搭建平台。如城市建设项目规划时,通过听证会、线上线下意见征集,广泛吸纳民众建议。
民众关于优化公共交通、增加绿化空间的提议,常被纳入最终方案。这种深度参与,让民众切实感受到自身价值,从而更主动关注国家事务。
02 平衡各方诉求的治理智慧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新加坡政府展现出高度的专业性和平衡智慧。黄循财坦言:"我们并不总是同意每个建议。"
他举例说明,在应对生活成本问题时,虽然有人建议实施价格管制,但政府最终选择了直接援助的方式,包括现金支付和CDC代金券等更为有效的措施。
在医疗保险改革方面,政府也展现了审慎态度。虽然有人建议扩大MediShield Life的覆盖年龄,但考虑到保费上涨可能带来的可负担性问题,政府经过仔细权衡后才做出决策。这种务实作风确保了政策的可持续性。
03 多元团结,凝聚发展合力

面对新加坡社会日益多元化的现实,黄循财提出了"多元中的团结"这一重要理念。他强调:"多样性不一定会导致碎片化或两极分化。团结也不要求我们消除分歧。"
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兼顾不同群体需求
住房政策方面,为不同收入群体提供多样化选择,低收入家庭可获购房补贴、优惠贷款,高收入群体也有相应高品质住房产品。
教育领域,推行多元文化教育,学校融入不同种族文化内容,举办文化节增进学生相互理解。
社区层面,组织各类活动,成立社区发展委员会,促进居民交流合作,增强联系与信任。
黄循财特别指出:"凝聚力和团结不能由政策强制要求,它必须来自新加坡人每天选择站在一起,互相照顾。"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社会和谐的本质。
04 青年参与塑造国家未来

在推动社会参与方面,新加坡特别重视青年群体的作用。近年来已经实施的青年参与计划包括:
◎ 2023年启动的青年小组讨论机制
◎ 推动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 改善青年就业机会
◎ 提升数字素养和环保意识
展望未来,新加坡计划召集更多的公民小组和青年小组,将好的建议转化为政策白皮书甚至立法改革,这种制度化的参与渠道为年轻人提供了表达创见的平台。
05 开放社会的治理新范式
黄循财坦言,共同创造解决方案的过程"可能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高效",但他坚信:"一个更加开放和参与的社会将加强而不是削弱新加坡。"
这一治理新范式包含三个关键要素:政府保持开放学习的态度、鼓励各机构尝试新方法、民众理解变革的渐进性。
正如黄循财所说:"当我们走到一起时,我们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我们任何人单独所能做到的。"这种共建共享的理念,正是新加坡持续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全球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新加坡通过深化社会参与来增强国家韧性的做法,为其他社会提供了有益借鉴,这种既保持开放又维护团结的发展道路,值得持续关注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