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一個國家如何保持競爭力?如何讓不同背景的公民都能感受到歸屬感?新加坡總理黃循財給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答案:建設一個更加開放、更具參與性的社會。
近日,在政府反饋部門Reach成立40周年的重要時刻,黃循財總理描繪了一幅令人振奮的社會治理新圖景: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政府工作報告,而是一份邀請全民共建未來的宣言書。在這個藍圖中,每位公民都不再是被動的政策接受者,而是國家發展的參與者和貢獻者。
01 公眾參與推動政策創新

黃循財總理強調,一個開放且民眾深度參與的社會,是新加坡強大的根本。儘管分歧不可避免,但民眾參與塑造國家解決方案,能極大激發主人翁意識與責任感,強化社會契約,培育深厚歸屬感。
黃循財說:"政府將提供領導和指導,但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單獨完成這項工作。"
過去兩年,新加坡民眾的建議已經實實在在地改變了多項關鍵政策——從靈活工作安排到教育制度改革,從育兒支持到醫療保障。這些改變證明:當政府真正傾聽民意時,奇蹟就會發生。
回顧新加坡發展,民眾參與貫穿始終。在城市規劃、公共政策制定等諸多領域,政府積極搭建平台。如城市建設項目規劃時,通過聽證會、線上線下意見徵集,廣泛吸納民眾建議。
民眾關於優化公共運輸、增加綠化空間的提議,常被納入最終方案。這種深度參與,讓民眾切實感受到自身價值,從而更主動關注國家事務。
02 平衡各方訴求的治理智慧

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新加坡政府展現出高度的專業性和平衡智慧。黃循財坦言:"我們並不總是同意每個建議。"
他舉例說明,在應對生活成本問題時,雖然有人建議實施價格管制,但政府最終選擇了直接援助的方式,包括現金支付和CDC代金券等更為有效的措施。
在醫療保險改革方面,政府也展現了審慎態度。雖然有人建議擴大MediShield Life的覆蓋年齡,但考慮到保費上漲可能帶來的可負擔性問題,政府經過仔細權衡後才做出決策。這種務實作風確保了政策的可持續性。
03 多元團結,凝聚發展合力

面對新加坡社會日益多元化的現實,黃循財提出了"多元中的團結"這一重要理念。他強調:"多樣性不一定會導致碎片化或兩極分化。團結也不要求我們消除分歧。"
為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兼顧不同群體需求
住房政策方面,為不同收入群體提供多樣化選擇,低收入家庭可獲購房補貼、優惠貸款,高收入群體也有相應高品質住房產品。
教育領域,推行多元文化教育,學校融入不同種族文化內容,舉辦文化節增進學生相互理解。
社區層面,組織各類活動,成立社區發展委員會,促進居民交流合作,增強聯繫與信任。
黃循財特別指出:"凝聚力和團結不能由政策強制要求,它必須來自新加坡人每天選擇站在一起,互相照顧。"這一觀點深刻揭示了社會和諧的本質。
04 青年參與塑造國家未來

在推動社會參與方面,新加坡特別重視青年群體的作用。近年來已經實施的青年參與計劃包括:
◎ 2023年啟動的青年小組討論機制
◎ 推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
◎ 改善青年就業機會
◎ 提升數字素養和環保意識
展望未來,新加坡計劃召集更多的公民小組和青年小組,將好的建議轉化為政策白皮書甚至立法改革,這種制度化的參與渠道為年輕人提供了表達創見的平台。
05 開放社會的治理新範式
黃循財坦言,共同創造解決方案的過程"可能不像我們希望的那樣高效",但他堅信:"一個更加開放和參與的社會將加強而不是削弱新加坡。"
這一治理新範式包含三個關鍵要素:政府保持開放學習的態度、鼓勵各機構嘗試新方法、民眾理解變革的漸進性。
正如黃循財所說:"當我們走到一起時,我們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我們任何人單獨所能做到的。"這種共建共享的理念,正是新加坡持續成功的關鍵所在。
在全球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新加坡通過深化社會參與來增強國家韌性的做法,為其他社會提供了有益借鑑,這種既保持開放又維護團結的發展道路,值得持續關注和研究。
